花蓮連2震!馬太鞍溪堰塞湖恐釀災?學者揭最新風險評估

針對地震頻頻會不會影響堰塞湖,學者認爲,規模雖有5,但花蓮光復當地震度僅3、4級,通常要達5強、6弱纔會導致山區「有些微影響」,且堰塞湖周邊殘坡土石不多,遂評估未來不容易再有大型崩塌風險。(圖/農業部)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至今邁入第16天,堰塞湖整體仍屬穩定,但今(8)日上午接連傳出2次芮氏規模5的地震,外界也擔憂堰塞湖恐再有災情發生,對此學者認爲,規模雖有5,但花蓮光復當地震度僅3、4級,通常要達5強、6弱纔會導致山區「有些微影響」,且堰塞湖周邊殘坡土石不多,遂評估未來不容易再有大型崩塌風險。

據瞭解,今日上午7時52分於花蓮吉安鄉發生規模5地震,最大震度於花蓮達4級,後續上午11時33分,再度於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5地震,最大震度於花蓮、臺東達3級,而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仍屬紅色警戒,因此外界也擔憂地震造成影響。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表示,震度3級的加速度不大,通常需達震度5強或6弱,纔可能對山區造成「些微影響」,此外,本次堰塞湖形成主因爲大規模山崩,但山區上半部區域殘坡部分土石已不多,簡單說就是「該崩的都崩得差不多了」,因此研判未來不會再有大規模坍塌風險。

李錫堤補充,應儘快吊掛重型機具進去整理壩體及做V型峽谷兩側陡坡的修坡了,如此一來,可以有效避免V型峽谷再受到中大型的崩落土石掩埋而再次形成堰塞湖,並讓自然水流繼續下切天然壩,直到接近原河牀爲止。

臺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指出,形成堰塞湖原因不外乎就是地震及強降雨,但地震部分無法及早預測,因此也難以實施相關預先準備工作,能做好的就是隨時監測,評估壩體強度,倘若壩體強度不足,則需要儘快擬定相關疏散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