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想逃就來不及!」 李鴻源示警馬太鞍堰塞湖恐再潰堤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本報資料照片)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於9月下旬潰堤,導致光復鄉多處嚴重受災。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在網路節目《專家來了》中指出,堰塞湖潰堤後洪水速度極快,洪峰僅需半小時就能抵達村莊,「等想逃已經來不及」。他並警告,目前馬太鞍堰塞湖左側邊坡仍不穩定,一旦豪雨或地震再度發生,恐造成新一波崩塌與堰塞湖形成,但政府至今尚未就此進行正式討論。
李鴻源說明,堰塞湖一旦壩體崩塌,洪流威力極強、破壞力驚人,稍有遲疑便可能釀成災難。他擔心的第一個問題,是左岸邊坡鬆動,一遇豪雨就可能大規模坍塌;第二個隱憂,則是該地區地質脆弱,只要發生規模五級左右的地震,山體與砂土就可能滑落,形成新的堰塞湖,呼籲政府務必密切監測。
他以歷史事件爲例指出,民國40年草嶺湖堰塞湖崩塌時,當年有74名工兵在搶修時罹難,遺體至今未尋獲。「不是不願處理,而是風險極高。」李鴻源說,馬太鞍堰塞湖地形特殊,除非動用直升機,否則難以進入現場。外界建議以爆破或開挖方式疏通,但這兩種方法皆存在巨大風險,爆破可能導致邊坡連鎖崩塌,而重機具若進入現場,操作人員在堰塞湖潰決瞬間也可能喪命。
李鴻源強調,面對此類高風險地質災害,政府應統合各部門的研究與應變能力。他指出,目前農業部、內政部及經濟部等單位都在進行相關研究,但資源重疊、效率不彰,建議由國科會出面整合,並由行政院層級的政務委員統籌指揮,建立標準作業模式與長期應對機制。
他也呼籲修訂《災害防救法》,強化堰塞湖預警與資訊發佈制度。他指出,近期出現多起誤報事件,顯示臺灣對此類災害缺乏完整應變經驗,甚至連警報內容都未有明確規範。李鴻源強調,「堰塞湖的救援不是不願做,而是要在安全與專業的基礎上,建立科學化、系統性的處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