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馬太鞍溪堰塞湖預警系統刻不容緩(李自強)
空勤總隊10月2日出動直升機搭載人員前往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投放3個小型水位衛星觀測浮標,協助專家、學者透過無線電回傳資料掌握水量。(空勤總隊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自豪雨與震災後形成,至今仍被中央與地方政府列爲「紅色警戒」潛勢區域。雖然當地居民、全國志工與工程單位正積極展開家園重建,然而堰塞湖衝擊風險並未解除,且河牀已受土石淤積升高。一旦堰塞湖再度突然決口,將在短時間內釋放龐大水量,對下游聚落及施工現場造成嚴重衝擊;尤其若發生在夜間,更將加劇恐慌與傷亡風險。如何建立即時警報預警機制,保障重建人員與機具安全,成爲當務之急。
以下居於「人員安全」保障之考量,提出卓見,謹供參考:(原則上以政府現行相關規定爲主)
一、堰塞湖監測:科學與科技並行
(一)科技監測:由政府單位架設專業監測系統,持續回報水位與變化,資訊每日公開。
(二)無人機監視:於清晨光線明朗時,操作無人機巡視壩口狀態(數機輪流),並以無線電即時回報。
(三)人力監視:佈署人員(2人1組,至少2組)觀察山谷聲響與變化,配戴無線電對講機即時通報。
(四)夜間監控:委託專業團隊提出夜間監測技術方案。
二、 即時警報與通報:
(一)科技監測結果:研判異常時,啓動預防性撤離,並依現行程序發佈警報。
(二)無人機與人力監視:發現突發狀況時,立即透過「無線電手機」通報前進指揮所,並由警察局發佈警報,同時廣播系統同步提醒。
(三)村裡協力:村、鄰長應配備無線電手機,能即時接收指揮所與警局指令,協助撤離。
(四)夜間通報:依專業團隊建議,確保黑夜中也能即刻發出有效警示。
三、 撤離機制:
(一)重要道路保持暢通:並建立多條橫向通道,快速遠離風險區域。
(二)清楚標示:在工區、村落與道路交會處設立避難指示牌,具反光與雙語標示。
(三)分區撤離:依工區或聚落劃分撤離範圍,避免單一路線壅塞。
(四)避難集結點:事先選定遠離、地勢穩固的多個安全區,並公佈於社區。
(五)交通指揮:現場值勤交通管制之警力,立即變更任務執行撤離之交通疏散與指引。:
四、 重建人員安全守則:
(一)熟悉避險概念:進入區域先熟悉撤離動線,熟悉集結點。
(二)機具快速撤收:保留大型機具移出的通道,避免成爲阻塞物或二次危險。
(三)安全責任制:現場設置「安全防護員」,專責留意警報與撤離執行。
(四)確實配合疏散指揮:避免意外。
五、相關配套:
(一)村、鄰長配戴無線電手機:以利接收情報。
(二)村長配置有車用型的廣播器:配置於機車(打檔型)或四輪驅動的小貨車上,方便於泥濘的道路上行駛。
(三)至少配備隨身型大聲公以利隨時廣播(含預備電池)。
(四)張貼疏散指標:運用路邊的電線杆、交通號誌杆,或重要路口張貼顯目的疏散指標與指引。
(五)民間組織開設的臨時工作站作,重新省視位置安全:避免臨時事故發生後的車輛、機具、設備不及撤離。
(六)機具於夜間停止施作時,選擇適當的安全地點停放。
六、政府與民間協力:
(一)連結水利、警消、工務與科技單位,建立「即時監測—快速預警—緊急撤離」完整鏈結。
(二)重建團隊與居民需具備防災意識,共同形成「人機共防」的安全網絡。
結語:
(一)家園重建是重拾生活的希望,但在堰塞湖紅色警戒尚未解除前,任何清理工作都必須以「安全第一」爲基礎。
(二)唯有完善的觀測監測與即時警報機制,才能確保重建人員與居民平安,讓家園重建工作得以持續穩健推進。
(三)尤其近期適逢中秋節與國慶日連續假期,全國愛心「鏟子超人」勢必涌進協助救災清理家園,屆時數萬人的緊急預警撤離規劃,顯見其重要性,必須慎重規劃與佈置。
(作者爲晴天專案研究室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