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四伏?花蓮堰塞湖恐再潰堤 李鴻源、陳文山揭最新隱憂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市區,災區居民26日繼續清理家園,淤泥及廢棄物堆滿街道。(本報資料照)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災情持續牽動外界,專家警告危險遠未解除。前內政部長李鴻源28日坦言,這座堰塞湖的蓄水量曾高達6,000萬噸,滿水位可達9,000萬噸,「就像一座南化水庫,卻卡在極不穩定的山體裡」。他直言,任何一場大型颱風或強降雨,都可能讓水位瞬間上升,一旦溢流,後果就是潰壩,幾千萬噸洪水傾瀉而下,對下游居民而言是龐大災難。

李鴻源28日在中天節目《中天辣晚報》中指出,臺灣社會對潰壩的真實威力幾乎陌生,「如果壩體一旦垮掉,下面的橋一定斷,堤防也可能被撕開破口。」他強調,若必須撤離8,000人,地方消防人力根本不足,必須由中央與國防部進入支援,兵力、器具都要提前到位,才能在短時間內執行大規模疏散,「這是正常的行政程序,不能臨時才反應。」

臺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也透露,目前堰塞湖的壩體已經被沖毀一部分,但仍有大量積水,一旦再遇颱風或豪雨,山上鬆動的土石恐再度崩塌,造成新一波土石流與洪水衝擊。他直言,現階段最大挑戰是山區沒有道路,重型機械難以進入處理,緊急措施只能先加固河道,「要儘快把兩側河堤重修甚至加高,讓下次大雨時水流能被限制在河道內,減少災害規模。」

陳文山更指出,堰塞湖已經出現局部潰堤跡象,「上游土石本就鬆軟,高差又大,水一旦宣泄就可能帶走更多堆積體。」他強調,雖然目前水量比最初少,但危險並未解除。

專家一致呼籲,花蓮與中央政府必須立即啓動防災機制,確保下游居民安全。李鴻源提醒,潰壩的破壞力往往在短時間內爆發,「一旦發生就來不及反應,必須事先部署、做好撤離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