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恐二度形成 李鴻源:政府至今仍未做一件事

內政部前部長、臺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資料照/陳育賢攝)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潰堤,造成下游光復鄉嚴重洪災,雖然房屋清淤率到今天(2日)已達88%,但道路恢復僅30%,仍需長時間清理。對此臺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示警,堰塞湖恐二度形成,他也對內政部提出報告,應該修改災防法,但中央至今仍從未談及此事。

李鴻源接受《中天新聞》訪問,表示堰塞湖左邊邊坡脆弱,相當不穩定,若再度發生豪雨,或者出現五級弱震度的地震,就很有可能形成第二次堰塞湖,他也已經向中央提出警示與建議。對於馬太鞍堰塞湖爲何無法使用爆破放水,李鴻源舉出草嶺堰塞湖爲例,草嶺堰塞湖只要開車就能抵達,但馬太鞍堰塞湖地處偏僻,無路可走,不搭直升機根本到不了,「所以我請問你,要怎麼爆破?這裡是一座山,炸藥埋下去,爆炸後萬一邊坡整個滑下來呢?」,至於爲何不派重機具去挖,李鴻源反問,有辦法把怪手飛進去嗎?若真的送進去,怪手司機挖到一半,挖到臨界點堰塞湖垮了,司機跟怪手瞬間就會消失。

李鴻源指出,爲了應對以後形成的堰塞湖,災防法必須要修,但中央至今仍未談論過此事。(圖/農業部提供)

李鴻源說,堰塞湖壽命最長可達20年,而馬太鞍堰塞湖至今才2個月「相當年輕」,根本還沒搞清楚狀況就垮了,纔會造成如此嚴重的災害。他也曾拜託國科會,堰塞湖有許多科研要做,包括交通部、農業部、內政部都有委託,但當中有部分是重疊的,因此希望國科會出來整合,不要浪費資源,例如有的學校擅長監測,有的擅長模擬,還有許多法規也要研究,讓他們各司其職,整理出一套方法論,應對的不只是馬太鞍堰塞湖,而是日後形成更多堰塞湖時的應對。

李鴻源指出,下一次若又有堰塞湖潰堤,到底該如何應對?因此必須拉高到行政院層級,去修改災防法,例如水庫放水,都有既定程序與警報,但堰塞湖呢?以前從未碰過,所以完全不知道要用什麼警報,最後勉強用海嘯警報,因此這一塊一定要修法,但可惜中央至今完全未談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