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威脅仍在!草嶺也曾5度形成堰塞湖 74年前決堤釀74國軍死亡

草嶺堰塞湖曾在1951年潰壩,造成74名阿兵哥死亡,後續國軍立了「草嶺兵工殉難紀念碑」,並將74殉職士兵移入嘉義忠烈祠。(圖/翻攝自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事發至今第4天,已經導致15人死亡,26日空勤總隊再度派遣直升機飛到堰塞湖上空盤查,粗估還有700萬噸的水量,但仍持續有水源注入,危機仍存在。而在74年前,草嶺堰塞湖就曾造成74名國軍死亡。

雲林縣草嶺位在極不穩定的地層,在整個歷史上曾因多次山崩,攔截濁水溪上游,5度形成堰塞湖,首度紀錄出現在1862年的6月,受到當時規模約6.6的臺南地震影響,形成堰塞湖,在1898年決堤。

馬太鞍溪堰塞湖雖已流出90%水量,但仍有許多水源持續注入,危機仍存在。( 空勤總隊一大三隊提供 )

第二次則是出現在1941年12月,原因爲規模7.1的中埔地震,隔年開始溢流,總容積達到1.2億噸,相當於一座鯉魚潭水庫。1951年,國軍第七十五軍第十六師工兵營奉命開鑿太平至草嶺公路,以利開發草嶺潭,2個月後完工,在地方民衆請求下,最終留下130名官兵協助修繕坍塌處,卻在5月中旬連日豪雨下,草嶺潭潰壩,洪水衝入工兵營駐地,官兵逃生不及,釀74人死亡,僅56人生還,下士張冬夢雖已攀樹脫險,但爲了拯救同袍折返營地,最終不幸喪生。

事後國軍爲此立了「草嶺兵工殉難紀念碑」,並在石碑上寫着「功垂不朽」、「浩氣長存」、「功在利民」,74名罹難者也在2010年正式入祀嘉義市忠烈祠。

第三次形成文獻上並無詳細記載,僅知是豪雨釀成。第四次則是921大地震山崩,形成了長達5公里、高50公尺的新草嶺潭,容積達2億噸,相當於石門水庫,一度成爲臺灣最大湖泊,但先後遇到桃芝颱風及納莉颱風侵襲,大量山崩土石快速堆積於湖中,造成嚴重淤積,並在04年72水災徹底填滿湖面。

最新一次則是在7月丹娜絲颱風暴雨下形成,蓄水量達2245萬噸,一度達到危險等級,發佈潰決警示,但在9日溢流後,剩餘水量降至420萬噸,解除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