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嶺堰塞湖潰堤邊緣 74年前曾發生慘劇…釀74國軍官兵喪命

921大地震重創草嶺,一度形成特殊堰塞湖景觀─草嶺潭,後來潰堤成溪流,快速地景演變,展現草嶺多元豐富的地形景觀。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雲林縣古坑鄉草嶺村因連日豪雨造成土石崩塌,阻斷清水溪流,是有紀錄以來第5次形成堰塞湖,事實上,堰塞湖曾在74年前潰壩曾奪走74名官兵性命,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形成新草嶺潭又一度變觀光亮點,民衆能在此遊船,可說迷人景觀,暗藏危機。

水利署期刊資料記載,草嶺位於濁水溪支流清水溪的上游,因地形、地質因素加上地震或豪雨的影響,過去已有幾次山崩而形成堰塞湖再潰決的歷史,最早的紀錄是1864年因崩塌而形成水潭,該潭在1877年沖毀。

1942年8月10日豪雨又造成山崩,進而形成高約170公尺壩體的堰塞湖,後名爲「草嶺潭」,1951年國軍奉命協助整修草嶺潭天然土壩的坍方,因連日豪雨造成山洪暴發,土壩潰決、洪水氾濫,一下子奪走74名官兵性命,爲紀念殉職官兵,在嘉義的梅山公園豎立「草嶺潭官兵殉難紀念碑」,以供後人追思、憑弔。

1999年9月21日大地震,草嶺再度發生大規模山崩,造成29人罹難,同時將約1億25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堆積在清水溪谷中,形成長約5公里,高約50公尺的天然土壩,因山崩土石阻塞清水溪河道而形成「新草嶺潭」,當時累積蓄水量相當於石門水庫蓄水量。

當地居民因地震觀光受挫,寄望新草嶺潭的天然奇景能讓觀光客迴流,竟透過船隻做起遊潭生意,雲林縣因當時還無湖山水庫,縣府更一度寄望用新草嶺潭開發水源,之後水利署在新草嶺潭開洞引流湖水,直到2004年敏督利颱風豪雨沖垮土體,新草嶺潭才因而消失。

時隔20多年,丹娜絲颱風帶來豪雨,土石滑落形成壩體,草嶺再次出現堰塞湖,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評估蓄水量約2245萬立方公尺,截至9日傍晚蓄水量已達9分滿,研判有潰決之虞,因人員機具無法接近,只能持續監控並針對沿岸居民發出示警,第四河川分署長李友平更表示,「跟時間賽跑,謹慎因應」。

九二一地震造成的新草嶺潭堰塞湖,景色優美,一度可供遊船。圖/本報資料照

九二一大地震造成的雲林縣草嶺潭壯麗景觀,吸引外國遊客慕名到此觀賞。圖/本報資料照

九二一地震造成的新草嶺潭堰塞湖,景色優美。圖/本報資料照

梅山公園的草嶺潭國軍官兵殉難紀念碑,一度可能被遷離,但地方人士感念當年殉難官兵,堅持保留。圖/本報資料照

嘉義縣梅山公園的草嶺潭國軍官兵殉難紀念碑位於山坡上,可眺望梅山市區。圖/本報資料照

梅山公園的草嶺潭國軍官兵殉難紀念碑位於山坡上,可眺望梅山市區。圖/本報資料照

新草嶺潭水量豐沛,雲林縣政府一度希望能開發爲飲用水來源,解決長期飲用地下水的問題。圖/本報資料照

九二一地震造成的新草嶺潭堰塞湖,景色優美,一度可供遊船。圖/本報資料照

九二一地震造成的新草嶺潭堰塞湖,景色優美,一度可供遊船。圖/本報資料照

雲林縣古坑鄉草嶺村,因丹娜絲颱風連日豪雨,造成土石崩塌阻斷清水溪流,形成堰塞湖,恐有潰決之虞。圖/草嶺村民蘇大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