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奪命有前例! 草嶺曾「5度形成決堤」奪74條英靈

▲草嶺潭。(圖/翻攝維基百科/由鄧豐洲的作品)

記者葉國吏/綜合報導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造成17人喪生,目前仍在救援當中。此次堰塞湖潰壩,讓人想起過去草嶺堰塞湖事件,當時曾經奪走74名國軍性命。

根據維基百科記載,草嶺堰塞湖的存在與地層不穩息息相關,屢因地震或豪雨形成湖泊。最早記錄可追溯至1862年臺南地震,規模約6.6,攔截濁水溪上游形成堰塞湖,1898年決堤。1941年因中埔地震再度出現,湖水容積達1.2億噸,隔年溢流。草嶺的地質特性宛如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發災難。

▲草嶺兵工殉難紀念碑。(圖/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另外根據國家文化記憶庫記載,1941年堰塞湖的潰壩悲劇在1951年重演。當年國軍第十六師工兵營奉命修築草嶺至太平公路,官兵留守協助修繕坍塌處,不料連日豪雨引發湖水潰決,洪水直撲工兵營,造成74名官兵罹難。下士張冬夢雖成功脫險,卻爲救同袍折返營地,最終不幸遇難,其英勇事蹟至今令人動容。

草嶺的堰塞湖歷史至921大地震再度延續,形成新草嶺潭,容積一度達2億噸,成爲臺灣最大湖泊。但桃芝與納莉颱風的侵襲,以及72水災的土石流,最終將湖泊徹底填平。最新一次事件發生于丹娜絲颱風暴雨,湖水量達2245萬噸,險些釀災。堰塞湖的威脅,從草嶺到馬太鞍,至今仍是臺灣自然環境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