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草嶺多次形成「堰塞湖」曾奪74命 縣長籲中央地方合作
雲林縣古坑鄉草嶺村清水溪河道多次形成堰塞湖,圖爲今年7月8日因連日豪雨形成堰塞湖。圖/第四河川分署提供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昨下午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雲林縣古坑鄉草嶺村2個月前也曾因連日豪雨形成堰塞湖,雖然危機很快解除,但草嶺堰塞湖並非首次形成,更曾奪走74名國軍性命,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希望中央監測的狀況都能第一時間與地方連結,將防災控制做到最好。
雲林縣古坑鄉草嶺村今年7月8日才因丹娜絲颱風帶來強風豪雨,造成土石崩塌阻斷清水溪流,形成堰塞湖「草嶺潭」,同樣受到關注,當時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一度示警有「立即危險」,所幸壩體土石松散,且已滿水位,兩天後自然溢流解除警報,目前已恢復自然河道。
但「草嶺潭」並非首次形成,歷史紀錄,草嶺潭自1862年起因地震形成,並於1898年因溢流破壞潰決,之後又因地震、豪雨等因素,總共5次形成堰塞湖。
1942年8月10日豪雨又造成山崩,進而形成高約170公尺壩體的堰塞湖,後名爲「草嶺潭」,1951年國軍奉命協助整修草嶺潭天然土壩的坍方,因連日豪雨造成山洪暴發,土壩潰決、洪水氾濫,一下子奪走74名官兵性命,爲紀念殉職官兵,在嘉義的梅山公園豎立「草嶺潭官兵殉難紀念碑」,以供後人追思、憑弔。
規模最大的一次是1999年921地震引起崛畓山大規模走山,崩落的土石在清水溪上游形成堰塞湖「草嶺潭」,後水利署在草嶺潭開洞引流湖水,直到2001年臺風豪雨沖垮土體,草嶺潭因而消失,一直到今年丹娜絲颱風影響纔再度形成。
雲林縣長張麗善說,目前草嶺潭由第四河川分署來做監測,仍希望中央第一時間同步跟地方連結,讓地方第一時間也能夠掌控到堰塞湖的變化與情況,大家同步的關注,讓大家可以盡力做到最完善,而且能夠第一時間就能監測、掌控到。
雲林縣長張麗善針對草嶺潭多次形成,希望中央監測情形能第一時間與地方連結。記者陳雅玲/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