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釀災「出乎預料」? 決策過程、專家解析一次看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造成光復鄉市區嚴重災情,被洪水沖毀的馬太鞍橋只剩下橋墩矗立在滾滾泥水中。(中時資料照/範揚光攝)

花蓮光復鄉因強臺「樺加沙」豪雨重創,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23日兩度發生劇烈溢流,洪水夾帶泥沙沖毀馬太鞍溪橋,涌入下游市區,造成至少14死、32傷、46失聯;目前各界對於爲何不能事先預防以及該堰塞湖處理是否得當問題,意見紛紜。《中時新聞網》整理出官方、專家學者說法,供讀者釐清:問題可能出在哪?

依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說法,馬太鞍溪堰塞湖爲2024年4月3日花蓮強震後造成;當時山區大規模土石崩落與山體鬆動所致。該堰塞湖形成時就頗巨大,惟若未累積大量雨水,堰塞湖本身並無立即危險,且以其地質等因素,也不適宜以爆破等其方式先行處理。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變化。(中時新聞網製表)

依農業部說法,是到今年7月薇帕颱風帶來豪雨沖刷,才產生威脅。另據東華大學防災團隊「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提供近兩個月完整應變紀錄顯示,7月26日衛星影像監測發現異常,農業部即進行評估;7月26至31日農業部成立應變小組,啓動空勘、航測建模與初評。

馬太鞍溪堰塞湖相關位置。(中國時報羅亦晽製表)

「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顯示,農業部8月1至12日建立監測機制,跨機關協調、壩頂現勘與安全限制,完成量體估算但判定爲「相對穩定」;隨後依此判定規劃下游預警與疏散方案雛形,與地方研商,進行專家會議與預防性疏散。

今年8月13日時,農業部長面對立院藍委,也是花蓮在地的傅崐萁質詢,何不採取更積極作爲預先處置馬太鞍溪堰塞湖?因爲民衆很擔心會崩塌。當時農業部長陳駿季稱「經評估無立即潰堤危險,但爲了下游民衆安全願意努力去做相關對策」。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因大雨邊坡崩塌,出現堰塞湖。(圖/林業署花蓮分署提供)

依「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資料顯示:

8月12至14日,楊柳颱風來襲,撤離共259戶697人;颱風過境後研判壩體「暫穩」,解除警戒但持續監測。

8月18至27日,空勤、農業部加強監測精準度,並公開數據分享以昭公信,農業部也成立專案小組負責;由於專家評估該堰塞湖最可能溢流時間爲10月,專案小組會議要求,於10月初可能溢流前,加速清淤、補強橋樑保護。

9月中旬,曾先針對警戒區光復、萬榮、鳳林警戒區發送「細胞廣播(CBS)測試警訊」,後發現缺失並補強擴大基地臺框選範圍、保全電話通報機制。

9月17日,花蓮縣消防局應變中心召開「馬太鞍溪疏散撤離因應對策研擬及推動研討會議」,據最新監測資料調整應變作爲。9月19日,專家共識將「最可能情境」由極端潰壩改爲「晴天溢流、下切約50公尺」的沖刷型事件,並依此調整避難疏散策略。

9月22日,已知樺加沙颱風會帶來的豪雨,花蓮縣啓動預防性疏散,下游光復鄉、鳳林鎮、萬榮鄉共列管1837戶、實居8524人,並設置3處收容所,輔以依親與垂直避難等分流措施。

9月23日下午2時50分,壩頂發生溢流,首波洪峰於3時8分衝到馬太鞍溪橋,約3時半左右橋樑遭沖斷,4時許土石泥流溢淹至光復市區。短短30分鐘內,堰塞湖水位就從1141公尺降至1127公尺,差距達14公尺,等同於有1540萬噸的水瞬間涌出,相當於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

根據《公視新聞網》24日報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退休教授齊士崢說法,馬太鞍溪天然壩體由鬆散土石構成,易受洪水侵蝕崩塌;根據空拍,這次壩體切口深度達80公尺,遠超初期預測的50公尺。

依《中國時報》25日報導,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退休教授李錫堤認爲,馬太鞍溪堰塞湖自然形成的壩體高度達200公尺,比全臺最高的人工壩德基水庫180公尺還要高;一般雨量若達到400或500毫米就應撤村、實際執行疏通作業,然而政府卻在評估「不可行」後改以規畫災前撤離爲主,還對外聲稱無立即危險,確實有未做好的部分。

報導並引述陽交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認爲,這次災變凸顯防災體系只重視權責切割而不會協調合作;中央有科技能力,但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執行人力。他也點出中央兩大疏失:一是輕忽了現還處於颱風季節,大雨隨時會發生,二是當地方能力不足時,應設法介入協助。

依農業部林保署初步勘查顯示,溢流後堰塞湖雖大幅減壓,但仍保有約2300萬噸蓄水量,壩體地質不穩,未來恐繼續阻塞、溢流甚至再次崩塌。後續將持續監控壩體變化,並檢討道路開闢、清淤與防砂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