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水量有半個石門水庫 專家揭釀災關鍵:還好有疏散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花蓮縣光復鄉,學者批評政府未積極處理,應確實檢討。(圖/記者王兆麟翻攝)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日)因颱風挾帶暴雨導致壩體潰堤,初步造成14人罹難。學者指出,堰塞湖是7月地震產物,存在超過2個月,滿水位時蓄水量相當「石門水庫」一半,這次致災主因除豪雨外,政府未積極處理也要檢討,包括工程重型機具仍可用直升機吊掛,且由工程經驗豐富的水利署主責處理,也顯示政府防災作爲有重大檢討空間。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教授李錫堤指出,可將「堰塞湖」看做非天然或人工的水庫,而是地震、山崩或土石流等產物,像是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就是因爲之前地震,加上薇帕颱風豪雨引發上游大規模崩塌而形成的堰塞湖,類似堰塞湖在臺灣很常見,最著名是921大地震山崩後形成草嶺潭堰塞湖,而小林村滅村也是堰塞湖造成。

李錫堤進一步說明,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高約 200 公尺,湖面面積達140公頃,估計滿水位時,蓄水量逼近9100萬噸,大約是「石門水庫」的一半,而堰塞湖溢流時,會挾帶大量土石、泥沙及相關漂流物,破壞力都是非常驚人,還好這次提前撤村,否則恐怕有更大傷亡。

不過,李錫堤舉921大地震山崩後形成的堰塞湖爲例,當時政府在1到2個月內克服困境,吊掛重型機具做出「引水道」來疏通堰塞湖,但這次馬太鞍堰塞湖形成2個月卻沒有作爲,顯示政府防災有重大檢討空間,應該可利用直升機吊掛重型機具進行疏導,同時主責單位應該是由水利工程經驗豐富的水利署,而不是農業部林保署,希望後續政府應該確實檢討相關作爲,避免憾事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