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還有2.5億噸泥沙 李鴻源:豪大雨恐再崩成二次堰塞湖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釀成嚴重災情,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左)上午受邀出席國民黨團記者會指出,若再遇豪雨或地震,花蓮馬太鞍溪恐怕還會形成「第二次堰塞湖」。記者曾吉鬆/攝影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釀災,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今說,這次崩下來僅7千萬噸泥沙,但還有約2.5億噸泥沙還在上面,且上游左側山壁不穩定,再次發生豪大雨可能會崩下來,且只要發生五級的地震,整座山會滑下來,因此馬太鞍溪形成第二次堰塞湖可能性高,他建議應討論遷村及建立準確的預警機制。

李鴻源今出席國民黨團記者會,他提到9月3日接受內政部委託、9月4日團隊開始計算何時溢流、淹水範圍,約計算一週後,9月19日傍晚把資料交給內政部,原本要疏散600多個人,結果根據他們的計算,要疏散7、8千人,不清楚中間公文往返,不過現在不急於談誰該負責,等把災民安置好再還原。

李指出,按理來說堰塞湖現在剩5、6百萬噸的水,嚴格來說不會造成立即危險,但根據昨天看到的資料,這次崩下來僅7千萬噸泥沙,但還有約2.5億噸泥沙還在上面,且上游左側山壁不穩定,若再次發生豪大雨可能會崩下來,再次形成堰塞湖,且只要發生五級的地震,整座山會滑下來,因此馬太鞍溪形成第二次堰塞湖可能性高。

李說,他建議國科會整合專家學者、發揮自己的專長,並建議水利署指揮水利規畫試驗所,看用炸用挖,做水工模型試驗去研究;此外,不可諱言是下游有一千多公尺的地方,是比較脆弱,喊話水利署一定要在最短時間,把這個缺口補起來並加固。

李鴻源也提出,立院及行政院應討論遷村,遷村關乎到災民的就學、就業就養及原住民,操作需要非常細膩,其二則是預警機制要非常準確,這次他們計算堰塞湖垮了到達部落,大概是40分鐘,能掌握的時間是非常有限,同時災防法要修法納入對潰壩、堰塞湖及海嘯應對方法。

李提到,堰塞湖經驗看到的是複合式災害,美國災防是透過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從聯邦政府到州政府一條鞭,副總統出來當指揮官,國民兵進駐將防災視同作戰;另一種案例則是日本,不成立一個專責單位,只派一位大臣擔當防災大臣,位置相當於官方長官,比部長稍微高,但臺灣災害設計是美國學日本都學一半。

李指出,臺灣把災害分出去,颱風分到內政部、淹水分給經濟部,這次你會發現,其實堰塞湖是在農業部,可是下面的水是經濟部管轄,農業部雖然已經發9次疏散公文給花蓮縣府,但上面什麼時候溢流,花蓮縣府沒有能力界定疏散範圍。

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上午指出,花蓮馬太鞍溪若再遇豪雨或地震,恐怕還會形成「第二次堰塞湖」。記者曾吉鬆/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