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噸泥沙還未下來! 李鴻源示警:豪雨或地震恐現二次堰塞湖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釀成嚴重災情,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3日)指出,該堰塞湖蓄水量高達9000萬噸,相當於一座「不穩定的南化水庫」,只要發生溢流就是全面潰壩,雖然目前湖水已降到5、600萬噸,不會造成立即危險,但山上仍有約2.5億噸泥沙未下來,若再遇豪雨或地震,恐怕還會形成「第二次堰塞湖」。
▲立法院國民黨團舉辦「花蓮光復災後,漫漫復原路怎麼走?」記者會,邀請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與會。(圖/記者湯興漢攝)
針對花蓮堰塞湖,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3日)召開「花蓮光復災後,漫漫復原路怎麼走?」記者會。李鴻源表示,大家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很多關於堰塞湖的報導,但坦白說,臺灣人對堰塞湖其實是陌生的,不太清楚什麼叫「潰壩」。七月堰塞湖形成時,他就有關注馬太鞍溪的狀況。9月3日劉世芳打電話給他,他請同事把資料調出來看,當時湖裡大約有6000萬噸水,滿水量可達9000萬噸,相當於一座不穩定的南化水庫,只要發生溢流,就一定會潰壩,情況其實非常緊急。
李鴻源說,農業部從七月開始就委託單位做監測,當時他推算堰塞湖大概什麼時候會垮,也注意到下游堤防有缺口,要計算一旦潰決後泥流衝下來會破壞到哪裡。9月19日傍晚,他把資料交給內政部,原本規劃是疏散600多人,但依照他的資料,應該要疏散7、8000人。但現在不是追究的時候,災民安置好之後,檢調會去調查,透過公文和數字比對,就能釐清責任。
李鴻源提到,目前湖水剩下大約5、600萬噸,不會造成立即危險,但這次總共有3.2億噸泥沙,現在只下來了7000萬,還有2.5億噸留在上面,左邊山壁並不穩定,如果再遇到一次豪大雨,可能會再次崩落,形成第二座堰塞湖;甚至五級地震都有可能引發。換句話說,形成第二次堰塞湖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建議國科會要持續追蹤這件事,並整合各學校的研究單位,建立模型來討論因應方案。很多人直覺想到「挖掉」或「炸掉」,但這需要專業判斷,也應該透過學術研究來進行模擬。
李鴻源示警,下游還有1000公尺的堤防是脆弱的,甚至有缺口。水利署應該儘快補起來並加固,因爲衝下來的不是清水,而是含沙的泥流,破壞力極強,就算不整個潰堤,發生溢堤的機率仍然很高。因此,預警機制要非常精準,因爲一旦垮了,大概40分鐘內水就會到達部落,時間非常有限,所以必須要有演練。另,《災防法》目前對堰塞湖、海嘯都沒有清楚規範,應該要修法納入。
李鴻源說,馬太鞍溪是中央管的河川,一條河川卻涉及兩個部、三個署,牽涉非常複雜。花蓮縣府對這條河基本上是使不上力的。未來重建等相關事務,行政院應該找一個專案管理單位負責整合協調。
李鴻源認爲,這次事件其實就是「複合式災害」,他過去一直建議要成立防災總署。國際上大概有兩種模式,美國是一條鞭,有一位指揮官,國民兵進駐,把防災當作作戰;日本則是設置一個防災大臣,下面有150個人馬。臺灣則是把美日的做法只學了一半。像這次湖的監測在農業部,農業部雖然發了九個警告,卻只能交給花蓮縣府判斷疏散範圍,但縣府沒有這個能力,照理說,應該由中央災防辦來統合,中央再告訴花蓮縣府該如何疏散,並讓國軍進駐。
李鴻源也說,災區接下來會慢慢出現疾病問題,也會有憂鬱症,需要心理協助。災民的生財工具不見了,銀行貸款下個月還是要付,如果政府不幫忙,這些都是問題。
李鴻源說,這次的災難,他看到太多政治算計,但中央與地方即便密切合作都不一定能完全解決,更何況如果沒有合作。現在最重要的,是朝野都應該放下算計,努力協助災民,把安置工作做好,這纔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