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堰塞湖仍紅色警戒!陽明交大揭微地動追蹤洪峰 警示二次潰決風險
根據陽明交大趙韋安團隊所設置的微地動訊號站,事件發生的下午兩點五十四分,訊號劇烈跳動,到了三點十二分,系統內看到洪峰正經過這個北岸測站,等於能夠過監測系統,同步觀測溢流的水況。 記者遊昌樺/攝影
根據28日的最新監測數據,堰塞湖的蓄水量已降至約600萬噸,是原來量體的6.6%,但由於堰塞湖狀況仍然不穩定,依舊維持紅色警戒。警政署與農業部運用防空警報系統,若有明顯降雨、河道水位異常及地震等狀況,將比照海嘯警報發佈堰塞湖警報,「鳴5秒、停5秒,反覆9遍」,總共85秒,提醒民衆儘速撤離。然而,該怎麼透過監測系統提前預警?聯合報團隊前進至馬太鞍溪北岸,獨家採訪在此架設微地動訊號測站的陽明交大的趙韋安團隊,藉此瞭解上游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時,監測的訊號與崩塌、洪峰的相對關係,這些數據是否能給後續的災害預警與應變決策,持續帶來警示?
架在馬太鞍溪橋上游約三公里的測站面積不大,趙韋安團隊往下挖一公尺左右,埋入訊號計。趙韋安解釋,微地動訊號靠着震動強弱,來理解附近的山脈與河川行爲,他們除了在這邊設置之後,也往中游-光復林道16公里,同時也有一個團隊測站,藉此能夠從各地訊號,即時監測馬太鞍溪的流量。
在這場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中,多重監測系統的數據比對,成功描繪出堰塞湖溢流事件的完整時間軸。
趙韋安解釋,成大團隊在最上游的湖面設置了水位計,在9月23日下午兩點二十分,就監測到水位開始泄降,當時就是第一波警戒訊號。然而根據微地動站的訊號回傳,下午兩點五十四分也劇烈跳動,到了三點十二分,系統內看到洪峰正經過這個北岸測站。能夠比對訊號正確的原因在於,下午三點二十分時,馬太鞍溪橋的水位計訊號中斷,因爲橋也被沖毀,趙韋安表示,這些多重的監測工具,等於同步觀測溢流的水況,「在監測上,這應該算是一個蠻成功的案例」。趙韋安說,希望未來能讓決策單位更容易地去針對災害進行預警。
然而,危機並未解除。雖然堰塞湖的蓄水量和麪積都在持續縮減,但堰塞湖的「缺口」卻仍在持續下切。趙韋安的團隊擔憂,上游持續的土石沖刷已導致下游河牀擡高,通洪斷面嚴重縮小。「現在的河道相對容易被堵塞,」他警告,未來的雨勢不再需要如以往般巨大。他指出,以這次颱風爲例,累積雨量僅500毫米就有能力讓壩體溢頂。趙韋安表示「只要再有很簡單的崩塌,規模不用太大,它就有可能產生二次堰塞湖。」
趙韋安強調,未來會持續利用微地動技術,一方面即時監測上游崩塌活動的持續性,另一方面利用下游站點追蹤潰決洪水的流動與速度,爲撤離警報提供精確的時間判斷。在湖面水位計短期內難以重建的情況下,這套「聽」見山河變化的微地動監測系統,將是成爲評估與預警後續潰決風險的重要工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