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為何災情這麼嚴重?水利署長曝兩大原因

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昨下午溢流,洪水泥沙衝進光復市區釀嚴重災情。記者劉學聖/攝影

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昨下午溢流,洪水泥沙衝進光復市區釀嚴重災情。經濟部水利署長林元鵬今解釋兩大淹水成因,包含堰體溢流流量超過保護標準4倍,以及橋樑損壞造成阻水,擡高水位溢流,也透露堰塞湖的蓄水量超越一座臺南的南化水庫有效蓄水量。

林元鵬今表示,7月26日接獲通報,堰塞湖至馬太鞍溪橋距離約14.2公里,天然壩的壩高200公尺、壩寬2300公尺、壩長600公尺、壩體體積2億立方公尺,溢流高程1139.5公尺。堰塞湖的蓄水量9100萬立方公尺,超越一座南化水庫有效蓄水量;崩塌區約500公頃。

他說,災前完成應變整備,包含覆土培厚、堤防加高、開口堤封堵、堤防加固等。

林元鵬初步探討淹水兩大成因,一是堰體溢流流量超過保護標準4倍,由花蓮大橋水位站推估堰塞湖潰決流量約每秒8860立方公尺,林保署提供資料70分鐘流出3700萬噸,評估最大流量每秒8800立方公尺,馬太鞍溪保護標準則是每秒2040立方公尺。

他指出,二是橋樑損壞造成組水,擡高水位溢流。馬太鞍溪堰塞湖昨天下午約2時30分至3時10分間溢流,3時14分洪水到達,3時24分橋樑沖毀,接着洪水進入市區,導致堤防破損,堤防擴大至300公尺,洪水加大進入市區。

林元鵬表示,災後水利署全力動員第一、二、七、八、九、十河川分署,共25臺抽水機、45臺重機具、110人。

他提及三大災後復原重點,一是河道清疏600萬方,短期年底前清疏100萬方、中期明年4月底清疏200萬方、長期明年底清疏300萬方,二爲堤防修復1周內完成搶險,明年汛期前完成復原工作,三是堤防全面檢查及修復。也強調,最短時間內緊急搶險及完成後續復健工作,水利署已成立前進指揮所,日日控管。

馬太鞍溪堰塞湖昨天下午約2時30分至3時10分間溢流,3時14分洪水到達,3時24分橋樑沖毀,接着洪水進入市區,導致堤防破損。記者王燕華/攝影

馬太鞍溪堰塞湖昨天下午約2時30分至3時10分間溢流。記者王燕華/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