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3處理方式 農業部:爆破、虹吸、壩頂降挖都不可行

▲農業部長陳駿季出席行政院會記者會。(圖/記者陳家祥攝)

記者陳家祥/臺北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滾滾泥水沖毀光復鄉市區,造成嚴重死傷災情。針對堰塞湖的處理,農業部長陳駿季今(25日)說,專家會議討論了「爆破、虹吸、壩頂開便道降挖」3種情境;其中,爆破絕對不可能,會導致周遭山區土石流更大規模的崩塌,至於虹吸、壩頂降挖等因結構不穩定因此無法執行。陳說,專家會議決定,僅能先針對水位做有效監測,遇到危險時能及早讓中下游的居民做預防性撤離,這是最有效的防災方式。

農業部長陳駿季說,7月26日林保署就成立應變小組,成立後總共開了3次專家會議跟2次跨部會專家會議,同時在這段時間也做了17次的取像任務,做壩體與水量分析。

陳駿季提到,在整個專家會議跟跨部會會議討論有幾個重點,第一,分析若壩體不安全,會是怎麼樣的結果?壩體安全分析有可能會造成影響到下游居民會有4種情境,包括自然溢流、颱風豪雨溢流、地震造成壩體結構不穩定、水從壩體底端滲漏。專家團隊也針對這4種情境做了相關分析,這些分析也會考慮到當時的天候跟雨量,這樣的分析是對於後續要做預防性疏散的參考依據。

第二個討論重點,是怎麼樣把壩體做移除。陳駿季說,在做壩體移除的過程中,當時專家會議也討論了3種情境,包括「爆破、虹吸、壩頂開便道降挖」。

陳駿季指出,當時專家會議在討論時,爆破是絕對不可能,因爲壩體在整個土石流崩塌的地方,「如果用爆破的話,可能導致周遭山的土石流更大規模的崩塌」;至於虹吸、壩頂降挖的部分,考量當時壩體結構不穩定,相關人車都沒有道路可通行,要立即性處理移除壩體的話幾乎不可能。

因此,陳駿季說,專家會議決定,現階段是針對水位做有效的監測,遇到危險時能及早讓中下游的居民做預防性撤離,這是最有效的防災方式。

陳駿季說,根據專家的會議,進入中央災變中心成立以後,後續整個撤除就是根據水位監測跟後續溢流可能造成的風險,做了一些撤離區的分散,這部分就是因爲在前面做了非常多,非常謝謝臺大還有陽明清大的團隊,還有跨部會協助。

陳駿季指出,雖然現在目前壩體下切約105公尺,但水量至少還有1300萬噸,整個壩體的穩定性還有待確認,會持續密切做監控,一定要確保安全的時候纔會針對下游居民做解除警戒的動作,所以希望中下游居民還是要特別注意,在還沒正式解除紅色警戒的情況下,千萬不要到溪邊,也要注意自身安全。

最後,陳駿季強調,整個行政團隊目前還是以救災爲主,希望透過種種方式讓居民儘早返鄉,回到正常生活。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洪峰沖毀馬太鞍溪橋,大水漫入光復鄉市區導致嚴重災情,市區街頭一片泥濘,滿是淤泥與受損汽機車。(圖/記者李毓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