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石不斷 燕子口堰塞湖降挖困難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林保署花蓮分署預計採降挖方式讓水從壩頂溢流,但現場環境險峻影響作業進度。(民衆提供)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17日因燕子口邊坡大規模崩塌形成堰塞湖,湖水雖穩定從公路溢流及壩頂滲流,但隨時都有潰堤風險,仍是不定時炸彈,林保署出動機具前進壩頂打算降挖減災,目前距離壩頂只剩10公尺,不過邊坡持續有落石滾下,爲顧及人員工作安全,保守預估最快3到4天、最慢1周能降挖讓湖水從壩頂溢流。
昨北臺灣局部豪大雨,外界憂心花蓮堰塞湖是否受影響。氣象署指出,20日晚間起,雨區往東移動,北花蓮降雨將逐漸增加,至22日清晨仍需留意局部豪雨,預估未來3日累積雨量,花蓮山區有機會達到500毫米。
林保署花蓮分署指出,燕子口堰塞湖蓄水量現爲175萬噸,滿庫約230萬噸,水位高程265.2公尺,因壩體下方持續滲流,湖水也不斷從靳珩隧道溢流至魯丹橋再泄下立霧溪,水位距壩頂仍有約4.8公尺,短期仍可能發生滲流破壞或壩頂溢流潰決。
花蓮分署長黃羣策說,廠商已出動機具挺進堰塞湖周邊施作便道,前往壩頂打算降挖引流,怪手距壩頂只剩10公尺,但左側邊坡環境惡劣,持續有落石掉落,「怪手還沒有前進1公尺就開始掉石頭」,因此要先刷坡穩定才能持續前進壩頂,推估最快3到4天、最慢1周纔會開始降挖讓水從頂部溢流。
由於壩底滲流水勢愈來愈大,堰塞湖是否會從下方崩塌,衝擊下游鐵公路?黃羣策說,滲流確實有變大,不過因壩體組成爲大理石,破壞時間無法估算,研判溢流潰決後,因下游鐵公路橋面高度距溪底逾10公尺應不受影響。
花蓮縣府建設處長鄧子榆說,在下游錦文橋河段監測立霧溪水位,水量和水流都正常,沒有高漲情況發生,會持續觀測併到現場巡視。
鄧子榆說,錦文橋下游的立霧溪河道寬度較寬闊,依目前水量體積預估大水過橋後,河牀水位大概會有2公尺的涌高,立霧溪堤防高度近5公尺,不太會發生溢堤。
公路局憂心堰塞湖溢流恐使溪水暴漲衝擊臺9線太魯閣大橋,已備妥封橋設備,必要時不排除在橋的兩端封閉車道;臺鐵避免花蓮北上交通受阻,加上鐵路橋樑較公路橋樑高,跨距也較長,會審慎評估封橋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