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豪雨 燕子口堰塞湖危機未解

太魯閣燕子口因立霧溪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湖水持續從隧道溢流至道路,中央氣象署預估山區雨量20日起會增加,壩體隨時有潰決風險。(民衆提供)

花蓮縣太魯閣燕子口17日因立霧溪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最大蓄水量約230萬噸,原本預估19日壩頂會溢流潰決,因壩體由大理石與花崗岩組成,縫隙孔洞較大,水從壩底滲流致上方通水及下方滲水達到平衡,延緩溢流潰決時間。

不過,中央氣象署預估20日至21日花蓮山區日雨量恐達250至340毫米,堰塞湖仍有潰決風險,林保署雖評估不會產生土石流,但呼籲民衆不要到下游河牀活動。

林保署花蓮分署指出,燕子口堰塞湖壩高約40公尺、回水長度2300公尺,最大蓄水量約230萬噸,昨午監測湖水位距壩頂約5公尺,蓄水量爲175萬噸,因壩底滲流量持續加大,加上水不斷從靳珩隧道溢流至東端魯丹橋再泄至立霧溪,水位緩慢上升0.2公尺,但考量壩體不穩定,推估短期仍可能發生壩體滲流破壞或壩頂溢流潰決。

中央前進協調所副總協調官李孟諺說明湖水緩慢上升原因,指出前天雖評估水位每3小時會上升1公尺,但壩體主要由大理石和花崗岩組成,縫隙孔洞較大,水持續從壩體下方滲出,使上方進水及下方滲水達到平衡,延緩壩頂溢流潰決時間。

氣象署預報員張承傳表示,20至21日受東北季風及颱風共伴效應影響,降雨最明顯,北部、東半部將有大雨,花蓮不論山區、平地均有局部大雨,甚至豪雨,22至23日颱風逐漸遠離,降雨略少,但受低壓帶影響,花蓮仍須防局部大雨。

李孟諺提到湖水恐隨山區今、明2天雨量增加上升,還是有溢流潰決風險,壩體以石頭爲主,溢流不太會形成土石流,但提醒下游民衆別到河牀活動,林保署也持續調派機具到壩頂降挖減災。

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羣策表示,山區石塊被水帶往下游後,因中橫公路橋墩有些是拱橋具通洪斷面,下游錦文橋河道會較上游開闊,加上大石頭不易被衝到下游出海口,堰塞湖溢流潰決後對下游橋樑影響不大。

秀林鄉公所17日疏散撤離下游富世村民樂和民有社區近300戶居民,其中170人收容安置,昨林保署下午4時緊急通報,取消不受影響的民有社區收容,剩下民樂社區28人收容在亞泥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