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化解堰塞湖危機 兩岸比一比
旺報社評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死亡人數還在上升,這場天災如同放大鏡,將臺灣災害防治體系的脆弱性暴露無遺。馬太鞍溪堰塞湖危機尚未解除,藍綠白只會互噴口水卸責,不如看看對岸處理偏遠山區堰塞湖的經驗,應能提供一些啓示。
臺灣災害防治體系脆弱
大陸2008年汶川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堪稱災害防治經典案例。這座堰塞湖蓄水量最高達2.47億立方公尺,約爲馬太鞍溪堰塞湖9100萬立方公尺的3倍,威脅性更大。當時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及副總理、水利部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及武警副司令員等高層都親赴現場視察。在中央統籌協調下,各部門協力解除危機。
唐家山和馬太鞍溪堰塞湖都位於偏遠深山,大型機具無法進入。大陸在中央指揮、部際聯合、中央地方聯動下,統一調配各方力量,如空軍陸航團調度了741架次飛行,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米-26直升機前後飛行92架次,將重型機械和油料運送上山。花蓮這次救災,農業部、經濟部、內政部各自爲政,甚至一度出現兩個「指揮中心」,混亂的指揮體系浪費了搶救生命的寶貴時間,造成災民更大的痛苦,代價由光復鄉人揹負。
大陸於2018年機構改革成立應急管理部之前,中央民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地震局等13個部會都有災害防治的職責。當年成立了應急管理部,合併13個部會相關職權,形成「五指並一拳」的危機處理模式。應變力量的集中、統一和整合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2003年成爲國土安全部直屬部門,建立一個統合軍、警、消防、醫療、民間救援組織等的一體化指揮調度體系,一遇重大災害即可迅速動員一切資源,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支援工作。
大陸災害防治經提升後,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不僅完成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建立國家自然災害風險數據庫和區劃圖,還採取各種措施預防災後可能出現的「三斷」難題。極端災害往往造成斷路、斷網、斷電,使災區成爲資訊孤島。爲破解這一難題,大陸在高風險區預置大中型無人機通訊平臺、應急通訊基地臺、衛星電話,10.2萬個多災偏遠鄉村有了保底通訊裝備;在偏遠易災地區還規畫建設一批直升機起降點,建立重大災害無人機應急合作機制,讓救援人員和裝備物資能夠快速投送。
災害防治就是治理能力
人員及時轉移避險是減少傷亡的關鍵,大陸「叫應」機制重在解決預警落地的「最後一公里」問題。所謂「叫應」,主要是指氣象、水利等部門發佈高等級預警時,第一時間電話報告本級防汛負責人,同時及時提醒預警覆蓋的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人和村(社區)防汛責任人,也就是預警信息發出後,必須保證叫醒基層負責人及時到崗就位,組織人員的轉移、搶險救援等工作。
基層應變能力標準化建設和安全風險網絡化管理,是大陸應急管理體系的特色。大陸組建完成由省到市、縣、鄉、村五級災害訊息員隊伍,超過100萬人,不但要負責災情的掌握和報送,在災害隱患排查、緊急轉移避難等方面,也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2024年大陸超過1萬戶3萬人安全避險,就得益於災害訊息員和民衆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危機,並迅速遷移到安全地點。
對比唐家山到馬太鞍溪兩起堰塞湖事件,可以發現,災害防治的本質是治理能力。災難已經發生,受災區不分藍白綠的支持者,都是受害者,真的不需要政治攻防,民衆需要專業而有效的災前預防與災後救援能力。相較大陸的系統性防控能力,臺灣的「權責真空」問題,於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中再次顯現,各部門相互推諉攻訐,也折射出臺灣災害管理體系的深層困境。
《災害防救法》看似分工明確,實則「中央卸責、地方無權」,政府應記取教訓,明確化大型災害預防與救災指揮體系。高危險的堰塞湖,都位於高山峻嶺間,因交通困難,地質敏感,需要認真面對。賴政府若仍重政治、輕民生,繼續怠惰卸責,下一次颱風來襲,光復鄉慘狀恐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