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經貿重組的歷史契機

社評

美國川普政府「20%+N」的關稅枷鎖,很快傳導到各行各業。不僅傳統產業、中小企業苦不堪言,除臺積電以外的多數科技產業,同受其苦。臺灣企業普遍面臨經營困境,大陸不妨思考,擴大對臺經貿開放,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迎接第二次大開放

早在川普今年4月祭出首輪對等關稅時,就不乏有識之士建議大陸,應果斷對臺經貿全面開放,以對抗美國高關稅政策,讓臺灣民衆直接感受,究竟是大陸或美國,把臺灣當成自己人?可惜的是,或許出於「大罷免」前兩岸情勢不明朗,或許出於大陸內部尚未統一步伐因應美國關稅戰,最後未見任何調整,所推出的新措施,僅限福建的局部性「單向融合」。

如今,臺灣內部情勢、兩岸關係、美中與國際環境,都與幾個月前有很大的改變。就兩岸而言,「大罷免」失敗收場,大陸涉臺圈大大鬆了一口氣,賴政府支持度驟降,務實調整兩岸政策更具有正當性和迫切性,陸委會對兩岸民間交流釋出溫和訊號。從外部看,北京逐漸找到和川普「巧周旋」的操作方法,堅持原則之餘,在經濟關係上維持穩定、貿易風險能夠分散,川普放下姿態與普丁會談,「川習會」也可以樂觀期待。

上述背景下,兩岸經貿應該迎來「第二次大開放」。相對而言,「第一次大開放」可以追溯到2006年大陸透過國共論壇,一口氣宣佈多項進口臺灣農產品的優惠措施,2009年兩岸簽署ECFA,雙方依據早收清單相互零關稅開放貨品,進而達到高潮。「第一次大開放」因2014年太陽花學運、服貿協議受阻戛然而止,但從長遠效應看,臺灣對大陸經貿的高依賴度繼續維持了10年,直到近期對美貿易、投資才明顯改變。

近年來,兩岸經貿走到十字路口。一方面,政治對經貿合作產生干擾,從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到賴政府的非紅供應鏈,執政9年的民進黨政府不遺餘力切割兩岸經貿連結,大陸亦以懲戒、反制、檢疫爲由,暫停部分ECFA早收清單零關稅產品和農漁產品進口;另一方面,大陸推動產業向中高端轉型、淘汰傳統產業,兩岸經貿結構隨之改變,一些領域競爭性加強,後來美中貿易戰升溫,臺灣「陸轉美」貿易地位重新突顯。

共生共融的新開始

進入川普2.0時代,美國對臺經貿政策發生巨大變化,可以用「兩割」來形容:一是「割韭菜」,即美國希望收割臺灣人幾代人心血的高科技產業,加上一個任由美國予取予求的民進黨政府。二是「割闌尾」,即美國不在乎臺灣傳統產業死活,不但對臺灣商品加徵高於日本、韓國的高額關稅、要求臺灣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還要求臺灣投資美國,臺灣產業面臨沉重打擊,除少數科技新貴所得增加,多數民衆將承受所得不增反減、支出持續增加的雙重壓力。

這是兩岸經貿重組、重構、重新整合的歷史契機。首先,當前大陸把拉動內需、刺激民衆消費視爲當務之急,以零門檻擴大臺灣農漁產品、中小企業產品進口,引入臺灣產品參與市場競爭,不僅可以讓臺灣傳統產業找到出路,也不失爲大陸對內整治「躺平內卷」的好辦法。

其次,臺灣製造優勢仍在,部分高科技零組件仍是大陸智慧製造、物聯網、AI等產業所不可或缺,大陸固然關心已在大陸設廠的臺企,但更多留在臺灣的科技型企業,並未進入兩岸制度性合作架構中,現在是爭取其進入的適當時機。

從2005年大陸開放臺灣農產品,到2025年兩岸同時面對川普「美國優先」壓力,20年既見證了兩岸經貿的變革,也見證了經貿全球化的起伏。川普關稅巧取豪奪之際,大陸若能再次對臺實行零門檻的經貿開放,將不只是「釋放紅利」或「拉攏人心」的權宜之計,更是兩岸經貿共生共融的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