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關係新思路系列二:大談判時代的定力與契機
旺報社評
美中關稅戰短短1個月,經歷了從瀕臨脫鉤斷鏈到重回談判桌,再到各自取消新增關稅的戲劇性變化,美中進入「大談判時代」。兩岸關係早已深度捲入風起雲涌的美中關係之中,但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兩岸協商中斷9年儼然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平添臺海戰爭風險。
涉臺學者釋對話訊號
大陸面對川普發動的2.0關稅戰,與賴清德種種言詞的挑釁,都以「戰略定力」迴應:不放棄既定目標,不退守既有立場,但對美戰術靈活、善用合縱連橫。大陸對美、臺戰略一致,戰術運用有別,因而產生不同的結果。
川普重返白宮後多次放話,一旦祭出重稅,中方將不得不尋求談判,但北京不爲所動,喊出「談就大門敞開,打就奉陪到底」。4月彼此加徵超高關稅後,美中貿易幾乎停擺,世界經濟引擎熄火,大陸繼續釋放強硬訊號,但戰術多樣。
首先,拉住日本、歐盟等同樣不滿川普關稅的已開發經濟體,並在具體政治問題上妥協,如全面撤銷對歐洲議員制裁、高規格會見華爾街菁英和黃仁勳等科技巨頭,釋出擴大開放市場的訊號,拉攏美國企業界;同時與川普團隊於檯面下溝通,最終確認在5月初進行日內瓦會談。
美中貿易議題從打到談,堪稱國際危機管理的典範,可惜兩岸關係未出現類似的峰迴路轉。從2016年至今,大陸堅持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不放棄和平統一及「寄希望於臺灣人民」,軍事準備限定在《反分裂法》範疇內,基本方針持續不變。但解讀賴總統言行與賴政府政策,認定臺獨傾向更甚於蔡政府,因而強化軍事施壓、司法制裁、外交封鎖,輿論批判也不斷升高,卻造成民進黨與其支持者的反彈,反中更爲激進。大陸希望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賴政府就升高抹紅、反滲透動作,爲兩岸合作交流製造障礙。
世界進入「大談判時代」之際,大陸對臺策略出現新變化,從幾位涉臺學者的言論可以窺知。例如,中國社科院臺研所最新一期《臺灣研究》刊登北京王英津的論文,表明「不贊同一些大陸學者細化或補充《反分裂法》的觀點」;上海學者嚴安林接受《南華早報》英文專訪表示,臺灣民衆「不願統與主張獨是兩回事」,並重提兩岸制度性協商;廈門學者劉國深日前在兩岸研討會上表示,大陸一向把臺灣當資產,而非負債,呼籲兩岸思考「我們的中國人智慧到底在哪裡」,希望兩岸合作治理、互爲財富。
大陸涉臺學者釋出一致的訊號:希望臺灣社會、朝野理解,大陸反獨、促統、促融立場不變,但絕不躁進,願意理性面對兩岸之間的歧異,希望兩岸重回對話、合作的軌道,至於大陸內部激進派的武統呼聲,或美歐戰略界預想的「臺海地獄場景」,不是北京的選項。
民進黨不是鐵板一塊
北京迂迴釋出善意後,民進黨政府會如何迴應?兩岸能否找到對話空間?大陸應該已經注意到,賴17條雖突出兩岸「敵對」,但同時強化中華民國的表述。日前外交部、陸委會在紀念二戰80週年時均援引《開羅宣言》,表示臺灣1945年交還中華民國,臺灣屬於中華民國。顯示賴政府放棄「臺灣地位未定論」與臺獨立場,把兩岸關係定位爲「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敵對關係」,這不是70餘年來兩岸關係全貌,卻是兩岸衝突的核心問題。
外交部、陸委會的表述,意在強調「臺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也承認「臺灣屬於中華民國」。換言之,臺灣沒有獨立的問題,而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問題。當然,大陸認爲這還是「兩國論」,但切割法理臺獨及臺灣地位未定論的兩國論是政權之爭,而非國族之爭。
民進黨不是鐵板一塊,賴政府更不是黑熊學院。大陸可以借鑑與西方國家交手的經驗,以彈性靈活的手段處理兩岸問題。賴政府認同臺灣屬於中華民國,意味兩岸之間已有連結,可以藉此爲基礎開啓某種層次的紅綠對話,試探臺灣社會的反應,是否會給賴政府解除兩岸交流障礙的壓力,讓兩岸民間關係恢復應有的活力,徐圖政治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