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關係新思路系列一:重建兩岸對話 賴總統責無旁貸
旺報社評
賴總統520就任滿週年前夕接受日媒專訪,從他談話的內容可以窺知,他對變幻莫測的世局,對美國課徵臺灣的32%關稅及可能的晶片關稅,所承受的沉重壓力。他出人意表地說,臺灣面對的是自由民主與專制獨裁的價值選擇,這「不必然是在美國與中國之間做選擇」。當被問及是否還願和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喝珍奶」時,賴清德坦言有一定的困難,但也提及兩岸在天災相互馳援、民間良性互動,還期盼陸方能關注「臺灣社會的善意」,並直陳「我們沒有放棄」與大陸互動。
沒有放棄與大陸互動
無獨有偶,日前由國臺辦智庫召開的兩岸關係研討會上,大陸對臺發出的政策信號,也側重於兩岸在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中,仍應互相幫助,大陸願做臺商、臺企的後盾,願意鼓勵更多臺胞參與兩岸交流,協助臺企融入大陸的新發展格局等合作信號。對於民進黨政府的批判點到爲止,並沒有過度宣泄對賴總統本人或賴十七條的不滿。
再看近期圍繞二戰勝利80週年的這一輪交手,賴清德打破臺灣70餘年來的傳統,首度高調紀念歐洲戰場勝利日,但講話全文避免直接提及和點名批判大陸,展現有意識的剋制。隔日,外交部以應對莫斯科「習普會」爲由發聲,旨在反駁陸方的涉臺主權表述,但行文中,也痛快承認了二戰期間《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對臺灣主權歸屬的權威性和國際法效力。
這樣一來,賴政府一方面強調臺灣的主權屬於中華民國,而不屬於當時尚未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邏輯所及,形同承認了1943年領導全中國抗戰和參與開羅談判的中華民國政府,在1945年依據上述協議實現的「臺灣光復」,沒有合法性的疑慮。賴政府上臺一年來,首度明確拒斥了臺灣地位未定論,這使得兩岸當局之間雖仍存國族認同之大異,但至少已浮現某種史觀和法統論述上的接榫點,不完全是異己的寇讎。
日本負責任的平衡感
再加上,賴總統自承推出賴17條,將大陸界定爲境外敵對勢力,是出於「不得不和不得已」。同時承認每年往來大陸經商投資的臺灣人約有兩百萬人,「關係很密切」,承認兩岸交流動能旺盛,斷也斷不了。歸根結柢來說,如何增加健康有序的交流,淡化被統戰的杯弓蛇影,壓縮彼此間的滲透破壞行爲,關鍵還在於兩岸整體氣氛緩和,特別是兩岸執政黨間的互信建構與接觸重啓問題,執政的民進黨不應該逃避這份責任。
賴清德往往將日本的作爲引爲借鏡。從川普當選前後,日本便主動對大陸採取一系列緩和行動,首相石破茂先後與李強、習近平在國際場合會談,隨後中日外長互訪。石破茂更表態願意「在最佳時機訪華」,日本駐北京大使金杉憲治日前說,日本對中與對美這兩組關係,必須「在平衡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意味着不能偏廢一端,也不能因此而失彼。這種負責任的平衡感,賴政府能否師法一二?
上週末大陸和美國的關稅談判出現重大突破,雙方決定免除大部分的新增關稅,並承諾建構長期化的經貿爭端協商機制。美方領銜的財長貝森特明言,美國要的不是和中國完全脫鉤。川普一席嚮往「統一(或譯爲團結)與和平」的發言,更引發種種聯想。
如果臺灣真如賴總統所自許,要做對外關係的棋手而非棋子,就應積極建構與對岸互動的管道和成熟穩重的方針,不因偶發事件而動搖。雖然九二共識闕如,兩會協商仍難重啓,但臺北和北京之間其他形式的聯繫與意見交換並非完全不可行。爲與不爲,端看執政者對臺灣的安全、臺海的和平,有多大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