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海南自貿島對兩岸關係的啓示
旺報社評
大陸即將於12月啓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代表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進入新階段。這項政策不僅是地方治理的創新,更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制度性升級,對兩岸終極關係具啓發性意義。海南全島將成爲「境內關外」區域,島內享受零關稅。
制度創新的試驗場
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的概念,可以簡稱爲「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亦即對國際開放貨流、金流、人流,但對國內其他區域管制。這種「境內關外」的制度安排,意在推動制度型開放,以吸引外資、促進高端產業聚集。作爲全中國唯一的自由貿易港,其政策設計涵蓋稅收減免、跨境資金自由流動、加工增值免關稅、離島免稅購物等多項制度創新。
該政策的推動背景,源於中國在全球貿易格局重塑與地緣政治壓力下,急需制度創新以提升國家競爭力。隨着美中科技與金融脫鉤趨勢加劇,中國亟需打造一個能夠吸引外資、實驗金融開放、推動高端製造與服務業的制度平臺。海南島地理位置特殊,遠離政治中心,毗鄰東南亞,具備天然的制度隔離性與區域連結性。
封關運作的啓動象徵中國從「硬體基礎設施主導」轉向「制度型開放主導」,期望透過制度設計吸引全球資本與人才,並建立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自由貿易治理模式。此外,海南政策也承載着內部治理改革的期望,例如簡政放權、提升行政效率、強化法治保障,藉此重塑地方治理能力。
與香港相比,海南的制度設計更具「可控性」與「可塑性」。香港作爲歷史悠久的國際金融中心,其制度架構深受英美法系影響,資本自由流動與司法獨立性高度成熟,但也因此在政治整合上面臨挑戰。海南則是「從零開始」的制度建構,中央政府可在稅制、金融、海關、人才政策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設計與調整,並透過封關制度實現物理與制度上的隔離。
這種「制度沙盒」的設計,將使海南成爲中國製度創新的試驗場,而不僅是政策落地的窗口。雖然海南目前尚無法與香港在金融深度與國際影響力上相提並論,但其制度彈性與政策創新空間,爲中國提供了另一種治理樣態的可能性。若海南能成功吸引高端產業、建立法治與市場信任機制,則有望成爲「新型中國式開放」的代表。
更具戰略意涵的是,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制度設計,是信任建構機制,亦可視爲兩岸終極方案,即大陸「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實驗。臺灣擁有高度成熟的市場經濟、法治制度與國際連結,中國若欲實現制度整合,勢必需提供一個具備制度彈性、經濟誘因與治理保障的實驗場。
重塑全球治理敘事
海南的「境內關外」制度,可供兩岸思考兩岸統一後,臺灣特殊地位的制度設計,既能保留一定程度的經濟自主,又納入中國整體的制度框架。例如,保有財產私有、稅收自主、資金自由流動、人才政策,及選舉、政黨競爭等制度並透過「二線管住」維持制度隔離,避免一體化過程中的制度衝突與社會震盪。
在美中對抗大格局下,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制度設計,不僅是地方經濟的創新,更是中國在全球制度競爭中的一次戰略性突圍。隨着美國對中國的科技、金融與地緣政治施壓持續升級,中國面臨的不僅是供應鏈重組與出口市場萎縮,更是制度信任與資本流動的挑戰。
海南的制度創新爲中國提供了與美國製度競爭的替代敘事。美國主導的自由市場模式強調司法獨立、資本自由與制度透明,中國在海南推動的自由貿易港則強調「有序開放、可控風險、誘因導向」,試圖建立一套兼具效率與穩定性的制度樣態。
這種制度突圍不僅是對美國製度霸權的挑戰,更是對全球南方國家提供的治理範式選擇。若海南能成功吸引外資、推動產業升級並建立法治信任,中國將不再只是全球製造中心,更可能成爲制度創新的輸出者,重塑全球治理敘事。這種制度優勢將讓「兩岸統一如水到渠成」一語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