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和平是兩岸關係最高價值
社評
自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隨着雙方內部政治發展、國際局勢的轉換與民意走向,歷經多次重大改變。兩岸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不同,發展路徑與階段、國際角色與地位各自不同,加上長期封閉,解禁後的交往與溝通仍然不足,因而誤解叢生。但無論世局如何更迭、相互關係多麼緊張,「和平」的局面大體能夠維持,「和平」讓臺灣得以創造人均GDP約3萬4千美元的富裕國家水準,大陸改革開放後同樣成就輝煌,經濟規模世界第二、製造業世界第一,「和平」應是兩岸關係最高價值。
經濟發展 成就輝煌
兩岸歧見主要源於政治,中共贏得內戰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退守臺灣維繫中華民國政府,形成海峽兩岸分治的局面,國共都聲稱自己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共視臺灣爲尚未解放的領土,主張武統;中國國民黨揭櫫反攻大陸、光復河山。
1971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1979 年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併從臺灣撤軍,大陸對臺政策開始轉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中美建交同年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告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方針,呼籲兩岸就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進行商談,1980年代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方針,但臺灣不爲所動,堅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臺灣因應大陸和平統一攻勢與國際大環境惡化,開始推動政治改革,解除戒嚴並終止動員戡亂,形同放棄反攻大陸目標,李登輝並以「中華民國在臺灣」取代中國觀,「特殊國與國關係」論述隨之出臺,與中共的統一論述分道揚鑣,統獨之爭由此而生。
爾後,民進黨2000年首度執政後,以本土化爲號召的「一邊一國」與一中原則激烈碰撞,2016年蔡英文執政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日趨緊張,2018年美中關係急速惡化,臺灣反中氛圍更甚。2024年賴清德主張「兩岸主權互不隸屬」,與習近平兩岸統一方針扞格更深,兩岸疊加美中關係惡化,共軍機艦擾臺及環臺軍演接踵而來,臺海戰爭風險日增。
認同憲法 追求和平
隨着兩岸重回軍事對峙,大陸極端促統聲浪方興未艾,從全面動武的天津模式,到和平接管的北平模式等不一而足。兩岸關係如此不確定,兩岸各方都應認真思考,如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爲大陸整體發展戰略的核心目標,「兩岸統一」爲實現民族復興的前提條件,兩岸關係應如何調控,答案不言而明。
就現實而論,北京若採行武統手段,勢必引發兩岸人民不安與社會動盪,激化與西方世界的敵對,大陸將歷經一段動盪期,民族復興所需的凝聚力與穩定性將遭削弱。武統所造成的衝擊,與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背道而馳。
近年習近平對臺談話,逐步從「心靈契合」的語言轉向「融合發展」的實踐路徑,強調透過民間、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層次交流,建立兩岸人民的互信與合作基礎,讓統一在現實生活中展現其可行性。
當北京期待透過融合發展開展新局,身在臺灣的我們無法否認,兩岸分治70餘載,無論政治制度與認同如何變化,《中華民國憲法》始終維持一中架構,大陸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也主張兩岸同屬一箇中國,這就意味在某種程度上,「一國兩制」已是「現在進行式」;支持「維持現狀」的臺灣民衆豈能忽視,符合法理並穩定運行的「現狀」早已存在,又何須反對?
當然,兩岸政治分歧問題,需要面對並處理。但若認同《中華民國憲法》,兩岸就不是國與國關係,而是一國之內兩種制度的問題,兩岸就不存在誰並誰的問題,而是如何共處與如何整合的問題,兩岸就可停止對抗,進入融合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