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關係新思路系列四:爲兩岸永久和平創造機會

旺報社評

美國總統川普在沙烏地首都利雅德的演講語驚四座,他指責美國曆屆政府將西方民主制度強加於中東,帶給當地的不是繁榮而是戰亂,呼籲各方共同建立真正的合作與和平。川普演說釋出兩個重要訊息:一是放棄「美國例外論」的新自由主義,願意與不同政治體制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二是放棄意識形態掛帥的干涉主義,輕價值觀、重美國利益。川普帶領美國轉移外交典範,兩岸關係有望迎來歷史新篇。

利雅德演說 外交典範轉移

川普在利雅德的演說,與7年前的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的「新鐵幕演說」南轅北轍。彭斯演說形同美中新冷戰宣言,融合了美國朝野、左右等意識形態,把中國大陸視爲挑戰國際秩序、顛覆自由民主陣營的最大敵人。時過境遷,川普的利雅德演說,把這一切翻了過來。

川普的典範轉移可概括爲三點:第一,只認「價值」、不認「價值觀」;第二,對「價值觀」無所謂,但任何有「價值」的物件都可以競標、交易乃至爭奪;第三,「讓美國再次偉大」追求的並非讓美式價值觀在全世界開花結果,而是儘可能讓最有價值的資源回到美國。在上述邏輯之下,川普對民主威權之爭不僅無感,甚至嗤之以鼻。同時也不再受價值觀的道德約束,只要有利於美國,萬事可交易。

上述典範轉移,對兩岸關係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川普重返白宮前,多次拒絕承諾爲臺灣出兵,談及臺海議題時反覆強調自己「和習近平有良好私交」,似乎在爲與北京「交易臺灣」做鋪墊。果然,在美中首輪日內瓦經貿會談結束後,川普毫不吝嗇對北京發表的溢美之詞,並表示中國大陸對美全面開放市場「有利於統一與和平」。

對於川普的理念和行動,美國和西方陣營內部會有抵制的力量。美國跨黨派議員提案要求將「對臺六項保證」法律化,利用國會力量,防止或降低未來川普施壓臺灣與大陸談統一的可能性。蔡英文前總統受邀參加的哥本哈根民主峰會創始人、北約前秘書長拉斯穆森提出D7設想,呼籲傳統親美民主陣營應抱團取暖,與中美兩國同時保持距離,相信D7不排除有臺灣角色。

大交易時代 臺海和平方案

歷史的前進總會伴隨着折衝與爭辯,關鍵在於大陸如何看待川普的典範轉移,給兩岸關係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大陸一直有一個迷思,那就是涉臺問題關係到主權、領土、尊嚴,外人不得干涉、不得交易,導致大陸「一刀切」拒絕所有國際涉臺因素,以至於錯過很多契機。如1990年代美學者提出「中程協議」構想未受重視,再如馬斯克提出「臺灣特區」設想,大陸外交部第一時間表示不滿。

臺灣是中國大陸的「核心利益」,也是美國的「戰略利益」。核心利益涉及價值觀與道德正當性,戰略利益則基於地緣或經濟價值。核心利益無法交易,戰略利益可以討價還價。長期以來美國視臺灣爲重要戰略利益,認同臺灣的自由民主制度,是美國價值觀在亞洲與華人社會的典範,因而將保衛臺灣與保衛自由民主、保衛美國價值觀掛鉤。經過川普的典範轉移,臺灣對美國只剩下戰略利益。

諷刺的是,民進黨政府至今還沉浸在「民主威權之爭」的高傲情緒之中,既感受不到川普的典範轉移對世界政治已經產生深度影響,也意識不到典範轉移背後的深層次邏輯與推動力量,更不敢面對大陸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根本不是冷戰時期陣營思維下的反動霸權,進而不知不覺失去了在大變局中的主導權、決策權、知情權。

大陸可以掌握這個契機,提出一個臺灣多數民意可以接受的臺海和平方案,利用「大交易時代」創造臺海永久和平紅利。當然,其過程不會平順,但這是大陸崛起的最後一哩路,需要秉持鄧小平當年推動改革開放相同的智慧,勇於摸着石頭過河。(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