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評AIT臺灣定位問題談話系列一:臺灣牌 兩岸均須反思
社評
「臺灣牌」已成爲美國政策工具箱中價格低廉,但效益高、風險低的利器。美國在臺協會(AIT)以不具名方式,批評大陸扭曲《開羅宣言》等二戰期間重要文件,意圖將臺灣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就是典型的操作。美中博弈結構下,任由美國操作「臺灣牌」,臺灣會是最大輸家,大陸次之,美國則是唯一贏家。兩岸應敞開心胸,嚴肅思考相關問題。
打破惡性循環僵局
討論美中、美臺及兩岸關係,「臺灣牌」是不可排除的重要因素。過去10年,在川普第一次總統任內,美中關係從接觸、合作質變爲「戰略競爭」,當時的川普政府與華府瀰漫強烈反中情緒,4年任期內11度推動對臺軍售,高達183億美元,耳熟能詳的軍售案都是在川普任內完成,如66架F-16V戰機,108輛M1A2主戰坦克,11套海馬斯火箭系統等;也積極落實國會通過的《臺灣旅行法》,高層官員頻頻訪臺。川普政府充分利用臺灣壓制中共,是臺灣牌的典型操作。
拜登時期,美國軍售僅84億美元,但四度宣示大陸若對臺動武,美國將軍事介入,可用「堅若磐石」4字形容美國對臺的承諾與保證,但在大陸眼中,卻是「以臺製華」的臺灣牌操作,造成美中關係與兩岸緊張關係同步升高。
對美國而言,臺灣的戰略價值值得美國保護;對臺灣而言,美國是臺灣安全的主要支柱,需要美國保護,以確保現狀不會被改變。民進黨政府緊抱「抗中保臺」、「倚美抗中」路線,甘爲美國抗中馬前卒。但川普重返白宮後,明顯修正美國外交政策,希望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實現川習會。在川普眼中,臺灣只有「筆尖大」,重要性遠不及大陸,臺灣可能淪爲美中交易的籌碼。
AIT利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舊金山和約》說事,強調相關文件並未決定臺灣最終的地位,以反制中共的外交戰與法律戰。AIT此舉除引發美中臺三方相互的口水攻訐外,並無任何實質意義,美中馬德里第四回合貿易談判順利完成,川習預定19日通話確定雙方達成的協議,川普訪中的可能性升高。
美國智庫「國防優先」軍事分析主任卡瓦納日前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文指出,過去十年美中臺形成一個危險「反饋迴路」,臺灣敵視大陸,引發北京激烈反應,迫使華府力挺臺灣,惡性循環不斷重複,臺灣逐漸成爲美中對抗的核心,衝突風險日益提高。她認爲只有川普總統能打破這個僵局,川普應向中國承諾,願減緩在臺海地區的軍事擴張,並明確告訴臺灣,美國的承諾並非無限。
兩岸交流降低敵意
卡瓦納連續在《外交事務》期刊及《紐約時報》發表的「類棄臺論」,對建制派而言相當偏激,但已有一定的市場,加上已完成初稿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改以國土及西太平洋防衛優先,而非各界所期望的威懾中共優先,對臺灣而言,都是危險的訊號,若民進黨政府依然迷信倚美抗中是唯一可行策略,並甘爲美國棋子,只會承擔更大的風險,讓臺灣暴露於更危險局面。
美中兩強都擁有充分實力,面對挑戰可保持戰略定力與耐心,北京認定AIT不具名拋出的論調,並不代表川普的思維,僅由外交部及國臺辦發言人出面駁斥,未影響兩國高層交往。大陸專注於美中貿易談判並促成川普訪中,民進黨獨派人士卻興奮起舞,以爲找到臺獨的突破口,事實上,美國一中政策從未鬆動,更無意改變美臺非官方關係現狀。
美中關係若緊張,美國爲了自身利益會肆意打臺灣牌,但所有代價由臺灣承擔;美中關係若穩定,臺海緊張降溫,臺灣牌就打不動;最惡劣情境是,川普尋求美中關係突破,利用臺灣爲交換條件,這也是民進黨政府目前面對的嚴峻局面。另一個更惡劣的情境是,一旦「東昇西降」接近臨界點,可能慫恿臺灣發動戰爭,以逆轉中國的崛起之勢。
兩岸關係不好,對兩岸都不利,兩岸領導人應明智、務實認清現實,應透過交流、溝通降低彼此敵意,讓「臺灣牌」成爲兩岸的好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