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評AIT臺灣定位問題談話系列二:爭取民心是對臺工作要務
社評
美國在臺協會(AIT)日前向特定媒體指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舊金山和約》等文件「沒有決定臺灣最終的政治地位」,美國國務院表示認同,美方帶有「臺灣地位未定論」色彩的表態,攪動臺灣政界一池水。但有意思的是,市井基層對此無感,甚至不知此事。這種「政熱民冷」現象,大陸應該有所思考。
地位未定論 民衆無感
「川習會」前夕,美方以AIT獨家回覆媒體詢問、美國國務院被動迴應方式,釋出「臺灣地位未定論」風聲,實非比尋常、也格外敏感。首先,背後可能暴露,川普的白宮團隊與國務院之間,在臺灣問題上存有分歧,外交系統不樂見川普「傾中」刺激臺灣「疑美」,又恐引起川普責難,因而以迂迴、匿名、低層級方式釋放訊息,希望拉住臺灣。
綠營一面倒支持AIT主張,青鳥爲此歡欣鼓舞,認爲美國關鍵時刻再次「挺臺」,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加碼錶態否認有光復節、否認中華民國收回臺灣主權。唯一「清醒」的是外交部,匿名在媒體放話,「未定論」說法太簡要,「中華民國主權屬國民全體」纔是精確主張。
獨派固然喜歡「臺灣地位未定論」,但政府若不小心上錯車,反可能陷入「臺灣主權未定論」,不僅打臉民進黨對臺灣定位的主張,甚至可能爲「川普大交易」建立合理性。但說到底,無論民進黨政府怎麼跟進、綠媒怎麼解讀,只要美國沒有改變自1972年開始的一中政策,與大陸斷交、和臺灣建交,只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不變,「未定論」都是假議題,與薪水停滯、物價上漲、無薪價與失業風險日增等經濟民生,和司法不公平等具體問題無關,民衆無感自在情理之中。
民衆的無感或許會讓AIT尷尬,因爲近年來甚囂塵上的「疑美論」不僅是民進黨政府的心頭大患,相信也是AIT念茲在茲需要因應的議題。但有趣的一點在於,「疑美論」在臺灣社會,絕非發跡於菁英層面、自上而下的傳播,而是源於草根庶民、自下而上的升騰。川普對臺灣課以重稅、影響百工百業生計,令基層民衆深化了「美國人對臺灣不好」的印象。
臺美關係淵遠流長,早年臺灣社會貧困,政府在財政上依賴美援,安全上依賴美軍,大學生以到美國留學爲榮,70年代開始依賴美國市場發展經濟,漸漸變得富裕。多年來官員、民代、學者、社會菁英普遍親美,歷次總統大選主要候選人都要拜會AIT或親自赴美演講、與智庫座談,輿論視爲「面試」。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分治,臺灣在冷戰背景所形成的政治與社會結構,及臺美在價值觀與政治制度上的共同性有關。
大陸影響力 直達日常
臺灣民主源於國父憲政思想,但80年代修憲受美國總統制影響,走上「超級總統制」。制度接近,加上政治菁英普遍有留美、親美背景,讓美國能夠輕易掌握臺灣選舉眉角。美國只要透過影響臺灣政治菁英,再借由選舉此一仲介因素,就可以影響臺灣人民。這也是大陸涉臺學者感慨,臺灣選舉總是「玩」不過美國人,以至於藍綠兩黨鬥得再兇、兩岸路線分歧再尖銳,最後還是一面倒親美的原因。
但歸根究柢,臺灣離美國太遠,離大陸太近。美國固然可以透過影響臺灣菁英、再影響人民,但這種影響終究是間接的。新媒體時代,大陸未必能像美國那樣影響菁英,卻可以直接影響臺灣人民。大陸對臺灣普通民衆的直接影響力,遠超過美國。舉例而言,去年臺灣赴美旅行人數53萬人次、赴大陸277萬人次,差距懸殊。更何況兩岸同文同種,語言文字相通,很容易產生共情感,大陸資訊對臺灣的影響已能直達民衆的日常生活。
不必諱言,爭取臺灣民心認同,原本就是中美圍繞臺灣長期戰略競爭的重要一部分。美國的優勢在菁英階層的理念認同,再透過菁英影響基層。大陸的優勢在文化共通,若能落實「寄希望臺灣人民」,就可先影響基層,由基層影響菁英。不過,大陸過去總認爲先影響菁英,待其當選後推出正確政策,便可贏得民心實現統一,但40餘年實踐證明無效。大陸應從「大罷免」投票結果反思,如何爭取臺灣普遍民意、再讓民意推着菁英走,這是心靈契合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最優解。(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