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搞定美國就搞定臺灣?

社評

民進黨一向認爲「臺灣有事、就是美國有事」,相信美國會出兵護臺,但川普2.0時代,出現以保護本土爲先的戰略退縮趨勢,在對中與對臺關係上,都出現若干戲劇性的變化,尤其對臺灣顯得相對冷淡。大陸輿論圈,無論體制內學者或社會意見領袖,開始出現「搞定美國就搞定臺灣」的想法。

時間對大陸有利

這種想法並未形成官方政策,但可能對未來官方的認知產生影響。大陸輿論圈出現這種想法,有幾個背景因素:首先,大陸近年雖受西方強力阻撓和打壓,但科技研發與應用創新表現突出,九三閱兵展出的新式武器與裝備,更引起全球關注,在在令人振奮。

其次,大陸經濟在貨幣與財政雙寬鬆政策導引,與科技應用創新突出表現下,呈現逆勢成長。5億中產階級或在國內旅遊、免簽出國,或自我投資於教育、健康、金融保險,或改善居住、生活環境,或增加文化休閒消費,都對經濟成長帶來貢獻,市面重現榮景。

但在大陸眼中,臺灣政治、社會雙重分裂、經濟停滯,能源短缺限制各方面發展。經過多次軍機艦、海警船圍島測試,認定臺灣軍事力量已非大陸對手,唯一依賴是美國的保護,因而對處理臺灣問題更有自信,認爲在「東昇西降」趨勢下,時間對大陸有利,對臺灣問題的急迫感降低。

自川普上任後,從關稅戰到對俄烏調停,美國領導力鬆動跡象明顯,印度開始疏遠美國、親近中國,印太戰略出現缺口,日本、韓國也積極修復與中國的關係。美國是臺灣唯一支持力量,一旦領導力鬆動,所謂「民主同盟攜手挺臺」的基礎將不復存在。

川普2.0對臺政策明顯與1.0不同,川普不似拜登,不曾發表挺臺言論,還婉拒賴總統過境紐約、降低國防部長與五角大廈高層例行會談的層級,美國對臺政策出現前所未有的「戰略謹慎」。

基於上述認知與判斷,大陸一些人認爲,臺灣軍力不足爲患,應以美國爲對手,或直接施壓美國,迫使川普對臺灣撒手,或抓住川普的交易性格,拿一些非屬中國核心利益,卻對美方有吸引力的事項,與川普達成「大交易」,也有人認爲兩種手段可以混合使用,讓川普在「紅蘿蔔和大棒」前做出務實的選擇。

兩岸統一在民心

這並非異想天開,馬英九政府時代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在《美中對抗下的臺灣選擇》一書,針對臺灣未來提出九種劇本,其中包括由美中主導協商,讓臺灣在談判框架內維持某種空間一項。無獨有偶,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在《可避免的戰爭》一書,針對中國的未來提出十種可能的場景,其中第九種是避免與美國發生軍事衝突,並與臺灣達成協議,建立某種大中國聯邦,並與東亞周邊國家達成和平與合作協議。

當然,「搞定美國就搞定臺灣」的想法,還只是媒體、智庫與民間層次的概念,要作爲官方政策,還需要衡量各種不確定的因素。無論是逼迫美國放棄臺灣,或誘使川普拿臺灣做交易,只能是錯綜複雜兩岸情勢中的一個視角,實踐還需要考慮兩個問題:

第一,美中戰略競爭相持的基本狀態改變了嗎?美國務卿盧比歐認爲美中進入「戰略相持期」,陸方對此表示認可,可見美中都認爲目前雙方處於僵持狀態,也就是尚未分出勝負,尚未達到逆轉點。面對美中長期性的戰略競爭,川普「對臺謹慎」或許只是策略運用,就像他2017年剛上臺時從熱情滿滿訪問北京,但很快雙方翻臉交惡。加上川普仍有明年期中選舉壓力,大陸能否「搞定川普」還是未知數。

第二,大陸對臺灣的治理方案准備好了嗎?即便美國撒手,大陸還得面對如何治理的問題,顯然佈滿荊棘、挑戰和壓力。

「搞定臺灣,必先搞定美國」這句話沒錯,但「搞定美國就搞定臺灣」仍有其前提。美中關係固然重要,兩岸關係回到正軌,讓臺灣人民心向統一,還是需要兩岸執政者相向而行,以人民安全福祉爲念,胸懷智慧與慈悲心才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