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解構「境外敵對勢力」系列三:對臺減稅開放市場 真心愛臺灣
社評
總統賴清德定位大陸「境外敵對勢力」並推出「賴17條」,解放軍聯合海警突然展開圍臺演練,臺海緊張情勢陡升,社會對立不安情緒隨之升溫,兩岸經貿、文化、旅遊等領域交流合作將加速萎縮,走向脫鉤斷鏈。
脫鉤斷鏈 對兩岸不利
民進黨主政9年來,兩岸交流脫鉤、經濟斷鏈愈來愈嚴重。根據財政部統計,2024年兩岸貿易佔臺灣整體對外貿易比重續降至26.6%,寫下2009年以來16年新低,也較2016年民進黨開始主政時的30.9%短少4.3%。臺灣對大陸(含香港)順差金額隨之降低,2024年僅699.9億美元,相較巔峰的1046.8億美元,減少346.9億美元,兩岸貿易依賴程度正在加速下降。
對陸投資同樣降低,2024年臺灣覈准對大陸投資310件,較2023年衰退5.5%,爲1993年以來最低;金額部分,2024年雖從2023年30.4億美元微增至36.5億美元,卻是23年來次差紀錄。若以比重看,2024年臺灣對大陸投資金額佔整體對外投資比重7.5%,對比馬政府時期高峰的83.8%,連1/10都不到。顯見赴陸投資已非臺商首選。面對此一情勢,不管對臺灣或大陸經濟而言,都不是好事。
從臺灣角度來看,儘管兩岸貿易依賴程度下滑,但大陸仍是臺灣最大貿易伙伴與順差來源。以2024年爲例,對陸順差貢獻臺灣GDP約10%。基於地緣、文化接近、市場相容性高等因素,臺商赴陸投資雖逐年減少,但截至2024年第三季底止,臺灣上市櫃公司仍有1205家在大陸有投資,佔比69%,投資收益累計匯回金額高達新臺幣9457億元。臺灣經濟仍然高度依賴大陸。兩岸經濟脫鉤斷鏈,不僅對大陸不利,對臺灣更可能是災難。
站在大陸角度,兩岸經濟具高度互補性,大陸有廣大市場與豐富資源,近年高科技應用創新表現令全球矚目。臺灣長期沐浴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下,有充沛的企業創新精神與先進管理思維。特別是在大陸重點發展的新經濟或新業態等領域,臺灣長期養成的創業家精神,應有潛力發揮優勢,助大陸經濟轉型升級。脫鉤斷鏈只會讓兩岸彼此優勢消失,不僅無助兩岸經濟成長,也不符合經濟學上最根本的比較利益法則。
臺海緊張 軟的要更軟
大陸正在積極打造一個以創新驅動爲主的新質生產力環境,藉此培育新增長極,同時累積長期經濟成長動能。爲加快這個進程,除了既有產業結構需要大幅調整外,也需要在經營上更具創新思維、更有效率的大量民營企業參與。習近平、李強等大陸領導人頻頻接見民營企業家,再三強調「一貫支持民企」立場,背後應有這樣的考量。對此,臺灣經濟在自由競爭體制下,一向由企業而非政府帶領,深具創業家精神的臺商,可以幫得上忙。過去40年,臺商已經用實績證明這一點,未來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促進兩岸經貿融合發展,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便兩岸關係最緊密的馬政府時期,也得歷經多次溝通談判纔能有進展與收穫,但最後還是爆發太陽花事件,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擱置到現在。如今隨着兩岸關係惡化,官方溝通管道中斷,維繫兩岸經貿不斷鏈,只能從民間下手。殘酷的事實,其主導權不在臺方,而掌握在大陸手中。
大陸官方若有心促進兩岸經貿融合,須針對臺灣內部,而不僅是在陸臺商與臺胞,釋出善意與具體措施爭取臺灣民心。我們曾經主張,美國對臺增加關稅之際,不妨逆向推出對臺減關稅、開放市場,恢復原本取消的ECFA早收清單項目,單向開放服貿協議中的部分項目,讓臺商先行先試,照顧臺灣弱勢產業及中低收入族羣,可讓臺灣人民看看,誰纔是真正對臺灣好。軟還要更軟,促進兩岸融合,北京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