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解構「境外敵對勢力」系列一:戰略輕視 兩岸交流斷不了

旺報社評

前言在失控的朝野對抗、不確定的川普2.0、緊繃的臺海情勢下,賴清德總統於北京紀念反分裂法20週年前夕宣佈大陸爲「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5大國安威脅與17項因應策略(賴17條),40年來臺灣和平與自由民主體制同遭威脅,各方如何理解並回應?

雙少數疑賴論 揮之不去

解構「境外敵對勢力」與賴17條,首先需回顧賴總統的自我期許與執政目標,並檢視賴政府朝小野大的格局與失控的朝野關係,及10個月來外部環境的變化,尤其臺美關係與大陸對臺策略的不確定性、兩岸交流受挫所醞釀的民意反彈,加上中國國力日增、美國國力衰退下,臺灣、民進黨與他個人所面臨的條件限制等因素,才能避免流於主觀期待或同溫層取暖之弊,做出準確的研判與對策。

回顧賴總統就職演說所提出的四大執政目標:強化國防與維護和平、推動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深化民主與團結合作、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兩岸關係方面,他主張兩岸「互不隸屬」,但承諾將繼續維持「四個堅持」,其中包括「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並表達與中國進行平等、相互尊重交流的意願。

總體而言,賴總統就職演說對大陸展現堅定但剋制的態度,承諾以強化與民主國家的同盟和穩定的兩岸交流避免戰爭;以國防實力和民防韌性維繫臺海和平,以行政立法兩權協調合作、遵守程序正義促進團結,總目標是讓臺灣「科技產業佈局全球,成爲世界繁榮的推手」。

至於賴總統個人對4年任期的自我期許,合理推論有二,一是實現就職演說對國人的各項承諾,讓臺灣持續成長茁壯。二在贏得2026年地方選舉,繼而於2028年順利連任,唯有連任纔有機會成就歷史地位,否則將成爲中華民國首位連任失敗的總統、民進黨的罪人與個人的羞辱。

但事與願違,回顧過去10個月,對內,未能處理好與在野黨的關係,朝野對抗無限升級,少數選票、少數席位的「雙少數」困境愈綁愈緊。對外,臺美互動不似蔡英文時代順暢無礙,「疑賴論」揮之不去。川普總統就職後又不斷對習近平示好,對是否出兵護臺避而不答,川普似有意和習近平討論「大交易」。

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與川普總統在白宮舉行記者會,宣佈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賴政府顯然事前不知情,川普眼中的臺灣果然如他書桌上的「筆尖」,美臺關係是否仍「堅若磐石」,令人疑慮。

升高反中氛圍 打壓異己

民共無互信背景下,賴愈強調主權獨立,北京就愈施壓,另一方面臺灣汲汲於配合美國對中「小院高牆」,造成兩岸經濟脫鉤。10個月來兩岸關係紛紛擾擾,多爲臺北主動出擊,設置陸客來臺前提,封鎖與「僑務三校」、「國防七子」交流,驅逐陸配等不一而足。習近平明言「樂見大陸民衆多到臺灣看看」,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兩岸交流之門愈來愈窄。

朝野尖銳對立、兩岸關係惡化、川習醞釀「大交易」,大局對民進黨不利情勢下,地方選舉明年就要舉行,在輸不起的壓力下,賴政府選擇以「大罷免」顛覆朝小野大格局,「反中、仇中」是民進黨打選戰的「便利貼」,可以鞏固同溫層,極大化擠壓藍營選票,乃以思想管制和緊縮言論自由強化反中、仇中氛圍,希望藉此改變立法院生態,爲8年執政奠定基礎,以完成「重建國家、改造社會、洗滌人心」的使命。

17條公佈後,賴政府高層示範瞭如何向民粹與媒體借東風、擴張行政權、濫用司法手段對付立場不同的人,所創造的風行草偃與寒蟬效應,讓與民進黨觀點不同的意見,幾乎沒有表達的空間。所幸,在肅殺的氛圍下,還是有學者挺身而出。中研院士陳培哲等75位學者,署名提出「捍衛臺灣民主法治與和平安全」的聲明,代表臺灣追求反戰爭、促和平的聲音仍在,多元價值觀未被摧毀。

賴總統認定只要不宣佈臺獨臺海無大事,企圖以反中爲手段打擊政敵。但華府與北京不約而同對賴政府「戰略輕視」。大國有自己的議題,不會隨賴清德起舞,無論綠營如何設置障礙,將如同大海中的小石頭,阻礙不了兩岸民間社會的互動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