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維繫兩岸交流需認真溝通
旺報社評
世界壯年運動會(世壯運)即將在臺北、新北兩城市登場,日前傳出一些大陸選手因未獲陸方通行證,不得不繞道第三地來臺,還有一些選手乾脆放棄參賽。兩岸運動交流是一件好事,北京政策上希望兩岸民間交流盡量擴大,現在卻發生干擾大陸選手來臺參賽,問題出在哪裡?
兩岸敵對現況 令人擔心
世壯會是一個純民間、非職業性的體育賽事,參賽選手並非以國家隊形式組團,而是以個人身分自行報名參加,大陸沒有組團單位或主管機關,臺灣也沒有像兩岸商務、文教交流,有對應接待單位。或許陸方擔心兩岸敵對現況下,自主來臺的大陸選手可能誤觸敏感問題而釀成糾紛,爲兩岸關係平添風險,因而不發給通行證。
大陸這種擔心並非沒有道理。首先,世壯運屬於民間性質,「奧會模式」未必有約束力,陸方擔憂賽事若觸及主權、國號爭議,大陸選手在場可能釀成不可控事件。其次,當下兩岸氛圍緊張,運動場向來是民族主義的溫牀,陸方可能擔心大陸選手遭到抗議甚至更嚴重的事態。
不過,從陸委會的表態來看,臺方對此一活動並沒有太多意見:第一,樑文傑在記者會上否認陸方出手阻撓,似無意上升爲政治問題,而希望事件單純化;第二,陸委會已發出230多位大陸選手出入臺許可,約佔報名人數一半,顯然認同這是健康的交流活動,樂觀其成。
賴清德政府就職後,兩岸緊張關係持續升級,但大陸民衆來臺人數屢創疫情後新高,去年共42.7萬人次來臺交流,今年前2個月就有10.4萬人次。扣除少部分經第三地來臺,無需大陸官方批准外,其他都需要大陸臺辦、公安等部門覈准併發給簽證,可見陸方並不希望兩岸民間交流中斷。
不過,樹欲靜而風不止,世壯運大陸選手來臺依然受阻,探究其中原委可以發現,是兩岸在無溝通、無互信的現狀下,主管機關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不做不錯」心態行事的結果,是執行面偏差所造成,政治面良善的原意未能落實。
體育去政治化 好好協商
2009年高雄世運會舉辦前,時任市長陳菊曾親自前往北京拜會中共高層,高雄市府亦與陸方建立溝通管道,當時在高雄任職的邱太三、劉世芳曾獲邀觀摩北京奧運,順暢的溝通下高雄世運順利舉辦。2017年臺北世大運,大陸也派出代表團,當時臺北市長柯文哲與大陸也建立了溝通管道,因而順利舉辦。
本屆世壯運主辦方是臺北、新北市政府,與陸方對應的上海、南京有既定的合作機制。可惜的是,未見雙北市府善用既有機制與大陸協商,讓陸方安心允許大陸選手來臺參賽。兩岸衝突一觸即發,雙北市政府若有心讓大陸選手來臺,就應扮演好溝通的角色,讓陸方認知主辦方有能力、有意願讓賽事去政治化,相關風險可管理。
民進黨執政後,大陸民衆來臺風險日益提高。去年馬英九基金會邀請陸生團來臺,陸生不經意一句「中國臺北」就掀起波瀾,綠營出動側翼隨行抗議。交流固然有風險,但不交流風險更大,於今之計,兩岸有志之士應努力透過溝通建立默契、培養互信、管控風險。
多數民意希望兩岸和平,交流對話是維護和平、降低衝突的最佳手段,兩岸官方互不信任,交流風險不減反增。艱困時刻新北、臺北兩地方政府更應承擔責任,和陸方好好協商,讓世壯會成爲兩岸擴大體育交流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