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靈活溝通 擴大兩岸人員往來

社評

今年大陸對臺工作會議,是二十大高層換屆後的第三次。今年的會議不涉及情勢研判與方向性決策,而重在工作上的落實,因而會後發佈新聞稿的基調與前兩次相似,但篇幅縮短。

陸客來臺 KPI落實關鍵

首先,在美中關係方面,川普2.0雖然爲全球政治帶來巨大的衝擊,但北京對短期內與川普就臺海問題達成「大交易」不抱幻想,判斷美國「以臺製中」戰略及力度不會有本質變化。其次,臺灣政局方面,去年選後的「朝小野大」格局延續至今,朝野對抗激化,民進黨不會放棄抗中,兩岸緊張不會緩解;大陸對臺反獨、促統、促融「三點論」無須改變,對臺政策沒有結構性的變化。

毛澤東有句名言,「路線定了,幹部就是決定因素」。當下大陸對臺工作的主軸,就是對臺單位各級幹部的執行狀況。而這也體現在今年對臺工作會議新聞稿主文的最後一句話:「確保黨中央對臺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雖然不少人注意到,今年會議首次出現了「塑造祖國必然統一大勢」的概念,但這還是屬於方向性的表述,這些政策如何落實、優先落實哪些,纔是真正需要關注的部分。

在落實層面,可重視三重點:第一: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擴大兩岸人員往來,支持大陸臺商臺企發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讓臺灣同胞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和成果。第二:爲臺灣青年來大陸追夢圓夢創造更好條件。第三點:堅決反對和遏制外部勢力干涉,鞏固國際社會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格局。其中,第一點是經濟與社會工作,第二點是青年工作,第三點則是涉外工作,前兩點目標相同:促進民間交流,兩岸之間的聯結愈多愈好。

「擴大兩岸人員往來」將成爲未來一年大陸對臺工作的核心指標,引用企業KPI管理機制,今年兩岸人員往來若能較去年增加,乃至達到疫情前的規模,實現「擴大」兩岸往來的目標就算達成,臺商臺青自然會有更多人蔘與到大陸的發展,兩岸融合發展就可取得新的成效。依據歷史數據,今年「擴大兩岸人員往來」KPI能否落實,關鍵落在陸客來臺規模。

根據陸方統計,去年兩岸人員往來440萬人次,較2023年成長約5成,臺人赴陸402萬人次,陸人來臺38萬人次。疫情前2019年兩岸往來900萬人次,臺人赴陸600萬人次、陸人來臺300萬人次。兩相比較可知,疫情前臺陸民衆赴對岸人次比例是2:1,但去年是10:1。臺灣民衆赴陸提升量已相對有限,但大陸民衆來臺有很大成長空間,這不僅是兩岸共同接受、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實現「擴大兩岸往來」KPI最可行路徑。

排除障礙 交流折衷方案

儘管目前陸客來臺因「小兩會」再度陷入障礙,但並非沒有解套可能。不久前,親綠智庫「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就陸客來臺問題舉辦研討會,會中學者建議「考慮讓對岸的踩線團先行來臺,並藉此與大陸業者交流,甚至是邀請海旅會相關人員來看看,瞭解他們的想法,也傳達臺灣的想法,進行初步接洽」。上述建議作爲綠營支持交流的務實派「折衷方案」,以智庫學者身分釋出,值得陸方思考吸收。

延續該學者的思路,如陸方考慮重新提交上海、福建踩線團的來臺申請,且兩團均增加海旅會人員擔任「顧問」,我方臺旅會或陸委會、觀光署人員則以「臺旅會顧問」身分,在陸方踩線團來臺後,藉由宴請、茶敘、陪同參訪等形式自然互動,交流想法、互釋善意,賴清德政府應予以放行、不再以原有理由否決,同時陸方也應樂觀其成,讓這些互動成爲推動閩滬遊客率先來臺的「敲門磚」。

「擴大兩岸往來」應成爲兩岸最大公約數。去年,兩岸曾透過靈活溝通,在金門0214事故上及時「止損」,並以默契促成福建遊客恢復金馬觀光。大陸對臺工作會議發出「重在落實」訊號,兩岸應該實事求是、開動腦筋,共同排除陸客來臺障礙。當兩岸人員往來注入新的動力,兩岸和平發展必然會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