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讓臺灣人看清 誰真心對臺灣好
旺報社評
面對川普關稅壓力,臺積電決定加碼投資美國千億美元,額外新建5座先進製程晶圓廠及封裝設施及一間研發中心,引起很大的爭議。董事長魏哲家親上火線,強調可降低關稅成本與分散市場風險,滿足美國在地客戶的需求,符合川普總統對國家及經濟安全政策方向,讓臺灣在接下來美國對等關稅議題上,取得有利談判地位。
大投資美國 弱臺經濟
但不能否認,臺積電擴大對美投資,很難避免資本支出的排擠效應,進而影響經濟成長與就業。尤其臺積電作爲臺灣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的核心,上中下游相關IC設計、材料、設備、封裝及檢測等廠商,可能需要跟着臺積電腳步出走,難道不會引發產業空洞化現象?
2月最新出口數據顯示,臺灣對美國出口117.7億美元,年增率65.6%,爲史上單月次高紀錄,美國於時隔24年後,再度成爲臺灣最大出口市場。這意味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出走美國,臺灣對美出口勢必跟着削減。對高度倚賴出口的臺灣來說,增長動能不會大幅減弱嗎?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臺灣對美出口一路走高,2024年比重達23.4%。對大陸出口比重則是從高點43.9%逐步下滑,2024年僅31.7%。兩者對比鮮明。
當臺灣對美出口比重一路走升,臺灣經濟表現有變得更好嗎?數據會說話。若以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作爲分水嶺,2018到2025年7年期間,臺灣經濟成長率年平均值爲3.5%(2025年爲預估值),若回推7年,由2010到2017年,成長率年平均值爲3.8%,答案顯而易見。
當然,經濟表現的影響因素很多,還有諸多面向與要素需要考慮,但整體而言,出口一面倒傾向美國,未必對臺灣經濟好,尤其對美輸出,半導體爲唯一強勢,潛在的產業空洞化與荷蘭病問題,是無法輕忽的重大國家風險。
相較於川普強力對臺施壓,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兩會期間的工作報告,卻展現出對臺友好的一面。除持續表態致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外,更強調「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把交流合作視爲今年大陸對臺工作重點,藉此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對臺灣經濟來說自然有利無害,但問題在於民進黨政府願不願意接招,肯不肯認真思考兩岸關係改善問題。
兩會釋善意 深化交流
這些年民進黨主政下,抗中保臺意識高漲,兩岸發展陷入僵局,加上中美貿易戰爆發,兩岸經濟日漸脫鉤。連帶大陸對臺工作進展不順、效果有限。去年北京對臺政策一度緊縮,從單向讓利轉向強調對等,多次收緊ECFA早收清單的適用,並對臺灣農產品加強檢疫。
另一方面,大陸軍機艦持續繞臺,諸多問題讓臺灣民衆對大陸好感度降低,兩岸關係更形艱困。從美麗島歷年民調數字可以發現,2018年後,臺灣民衆對大陸反感度從原本60%上下上升至80%上下。今年2月雖反轉下降,但仍高達75.6%,兩岸仍舊存在惡意。
站在大陸角度,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扭轉對立僵固現狀,除了需要更多如李強般,在公開場合釋出口頭善意,更重要是務實端出實質牛肉與作爲。譬如恢復本已取消的早收清單項目、開放部分兩岸服貿協議,允許臺商先行先試,甚至美國對臺加稅之際,反向對臺減稅並擴大市場準入,當可提升臺灣人民對大陸的好感度。
美國對臺施壓,想挖走臺灣矽盾,已引起民衆反感、未來還可能對臺增加關稅。大陸趁機推出惠臺政策與措施,一定有助改善臺灣民衆對大陸觀感,有利兩岸交流合作空間的擴大。特別是臺灣經濟結構中,有很大一部分並不依賴美國,美國也不在乎這些產業的榮枯,例如工具機、塑化及基本金屬製品等傳統產業,大陸若能適度在關稅或非關稅措施上給予優惠,幫助這些產業臺商在大陸找出路,兩岸經濟整合度可能提升。
經濟共同體不是口頭說說就能水到渠成,期待北京拿出更多誠意,讓臺灣人看清,誰纔是真心對臺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