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中國9個世界第一 系列二:動力電池是臺灣的機會

社評

馬英九前總統上月參訪寧德時代,對其平均每秒製造1顆電芯的製造能力和充電5分鐘續航520公里的技術讚歎不已。行內有一句話:「全球動力電池看東亞,東亞動力電池看大陸」。韓國SNE Research發佈「2024年十大電動汽車電池供應商」榜單,其中大陸佔六家,寧德時代排名第一。

政策支持 產業鏈健全

大陸動力電池產業規模世界第一,產能全球佔比超過60%,擁有全球70%專利,超越美日韓,成爲絕對領先者。這項成就得益於政府多年來的政策支持、研發資源投入與產業鏈培育。

大陸約10年前開始發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爲其心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政府爲新能源汽車生產與推廣提供財政補貼,也拉動了市場對動力電池的需求。近年大陸佈局下一代電池技術,推出「全固態電池專項」補貼,並在相關標準制定、項目審批等方面給予支持,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大陸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政策指導下大力投入研發,寧德時代2024年研發費用186億元人民幣,研發的回報是專利,平均每天誕生16.8項專利。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等成果不斷涌現,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續航里程等均大幅度提升。近年在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新技術的研發上也獲得不少突破。

此外,大陸還擁有完整的產業鏈。目前大陸建成了涵蓋基礎材料、單體電芯、系統集成、製造裝備、回收利用等在內的完備產業體系。大陸從整個電池到正負極、電解液、隔膜等關鍵原材料出口,全球佔比都在70%以上。

大陸大力發展動力電池產業有其戰略考慮,受地緣政治衝突、能源供需變化及貿易政策等因素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波動顯著。大陸原油進口量在5億噸以上,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將降低原油價格波動對經濟的影響。此外,大陸推動能源脫碳,逐步減少礦石能源的使用,因而帶動太陽能、核電、風電、水電等方面技術的進步,已成爲新能源大國。

臺企卡位 仍具有優勢

動力電池是清潔能源的儲能和推廣的重要媒介。除了新能源汽車,大陸還積極拓展船舶、工程機械等新的應用市場。例如比亞迪生產比柴油機更適合高寒高海拔環境使用的工程機械電池;寧德時代與三一重工的合作項目可運用於港口、基建等多個應用場景;目前,大陸高空作業機械電動化超過90%,去年12月開始製造萬噸級電動運輸船,單次續航里程可達500公里,並支援快速換電技術,配有智慧駕控系統,適用於內河航運。

大陸動力電池產業還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國軒高科與大衆在歐洲共建研發中心,比亞迪儲能系統出口至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陸動力電池企業已從產品出口轉向「技術標準+產業鏈」的生態出口,幫助其他國家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其意義已超越單一產業範疇。

臺灣在動力電池方面投入甚早,一度期望在電動車供應鏈取得關鍵地位,輝能率先推出固態電池,臺塑、長春化工在高端電解液與電子材料上頗有成就。但大陸電池製造鏈全面崛起,臺灣受限於規模小、供應鏈不全,競爭力不及大陸。輝能及臺塑因而移轉大陸生產,富士康去年在鄭州投資6億元成立新能源電池公司。

臺灣在電子廢棄物回收上具有優勢,也有較成熟的電池回收機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大陸動力電池規範化回收率約25%,政府不斷推出優惠政策發展電池回收業,但市場缺口仍然很大。電池回收可成爲臺商西進的新機遇。動力電池產業能否在全球推廣,回收能否做好至關重要。兩岸可在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等領域開展合作,共同開發海外市場,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