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危機管理系列一:武統臺獨其實都是假議題

社評

賴政府推出17條反統戰策略,並以「宣揚武統」爲由開鍘3名陸配後,大陸無預警展開2天軍演,東部戰區與海警編隊圍臺,演練遠距攻擊永安天然氣接收站,引起美、日、英等國及歐盟的關切,各國媒體紛紛探討解放軍攻臺的可能性,北京是否放棄和統,決心武統呢?

反分裂法劃下三紅線

「和統vs.武統」是老生常談。李登輝、陳水扁任內,武統之聲不絕於耳。北京2005年制定《反分裂法》,設定武統三紅線,馬政府8年無人談「武統」,2018年後兩岸關係與美中關係同步惡化,武統論重新活躍。習近平多次強調「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大陸軍機艦打破海峽中線、多次舉行圍臺軍演,美歐右翼戰略圈相信大陸準備一戰。

2022年大陸開始「戰略謹慎」,習近平曾親自對拜登否認「2027攻臺時間表」,但美國仍深信不疑。從蔡政府後期開始,華府不斷要求臺灣增加國防預算、延長兵役、加強全民防衛演練、發展不對稱戰力、強化反滲透立法並執行等應對方案。

大陸對臺動武問題的完整論述是:爭取和平統一前景,但不放棄使用武力。這句話看似矛盾,實則是辯證思維。所謂辯證是相互矛盾的兩個事物,可以相互轉化。在大陸看來,和與戰是兩岸關係一對相互轉化的矛盾,兩者之間如何轉化、何時轉化,取決於中共對其內、外部環境變化的研判,此乃北京所言「掌握兩岸關係主動權主導權」之涵義。

冷戰時代東西方激烈對抗,大陸先面對美國,後面對蘇聯的壓力和封鎖,以鬥爭和戰備求生存,對臺政策「以戰爲主、以和爲輔」。鄧小平時代中西方關係解凍,轉向改革開放,認定「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旋律」,對臺政策轉變爲「以和爲主、以戰爲輔」,江澤民、胡錦濤延續「戰略機遇期」論述,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以融入國際體系爲目標,東南沿海成爲大陸經濟引擎,對臺武力是象徵性、宣示性的展現。

和戰兩手關鍵是促談

習近平時代大陸對外部情勢定性改變,認爲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定調「東昇西降」,保持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對臺策略不是重回毛澤東時代的「備戰與鬥爭」,而是「決定兩岸關係根本走向,是大陸的發展進步」,大陸人大委員長趙樂際在《反分裂法》20週年座談會上強調,必須堅持「在大陸發展進步基礎上解決臺灣問題」。言下之意是,大陸沒有必要爲了統一臺灣,讓自身陷入經濟發展倒退、國際制裁封鎖的境地。

在和與戰之間,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變項,就是「談」。兩岸隔海分治後,大陸對臺所有軍事動作都與促談有關。從兩蔣到李登輝時代,國共最高層有密使穿梭,兩岸關係維持「談談打打、打打談談」局面。2008至2016年兩岸迎來和平8年,大陸甚至願意談軍事互信問題,軍機艦充分尊重我方治權。民進黨扁、蔡、賴三位總統任內,則不斷升高軍事壓力。

大陸升高軍事壓力非追求「武統」,而是「防獨」、「逼談」。賴政府宣佈大陸爲「境外敵對勢力」不是追求「臺獨」,而是防「武統」。在東亞地緣政治與中美關係架構下,「武統」與「臺獨」其實都是假議題,如何因應「逼談」纔是真問題。賴政府以「中共協力者」罪嫌清除異己,只是想清除所有可以與大陸談的力量,俟鞏固權力後,再徐圖與大陸「談」,但過程中戰爭風險隨之升高。

應對大陸兩手策略,避戰固然重要,促和更重要,壯大實力,累積談判籌碼纔是正途。應對民進黨堅持主權、抗拒統一與臺灣民意取向、「以武威懾」只會適得其反,善用日增的經濟、文化軟實力,想方設法在臺灣內部打造兩岸一家人的親近感,大陸應有所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