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危機管理系列二:守護民間交流 頂住和平大門

社評

40多年來兩岸關係雖起伏跌宕,1996年還曾爆發飛彈危機,但人際交流、經濟互惠從未中斷,人們相親相惜、經濟休慼與共。即使政治一時陷入緊張對立,民間緊密的交流和源源不斷的互動,總能衝開政治陰鬱,打造出新的共同利基,進而引領政治氣候的轉變。

理直氣壯推進兩岸交流

「賴17條」橫空出世前後,從檢調嚴查選舉期間兩岸交流活動是否涉及「介選」、民進黨人和網軍側翼聯手對陸配羣體獵巫、以區桂芝爲標的對堅持中國認同的民衆震懾,到硬卡兩岸觀光正常化、截斷與特定大陸院校的交流、限縮陸生在臺可攻讀的專業,林林總總的舉動雖各有說詞,卻清晰傳遞兩岸互動「關上大門」的消極信號。民衆風行草偃重啓心中「小警總」,嚴密自我審查,視與大陸交流爲大忌。解放軍以反制「賴17條」爲由進行軍演,使緊繃的氣氛進一步升高。

從臺灣一側看大陸的軍事動作,雖滿滿壓力感,但也不要忽略「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同理,軍事也是政治訊息的載體。4月2日軍演結束之際,國臺辦主任宋濤會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關鍵時間點所傳遞陸方的詮釋。

宋濤開篇就引述習近平的話,「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並強調兩岸同胞是家人,不是敵人。宋濤強調要堅決反對臺獨和外來干涉,亦表態要繼續加強兩岸交流合作。言下之意,和平的大門並未因這次軍演和「賴17條」而關上。

民間有識之士能做的,是理直氣壯、依法依規推進有序、透明、健康的兩岸交流,才能在民進黨政府與大陸關係再逢新寒之際,敞敞亮亮地展現臺灣社會的另一種態度和聲音,穩住急速墜落的兩岸和平。

與隔絕將近80年的南北韓相比,兩岸關係最大的幸運是近40年來的民間交往。不但爲臺灣帶來綿長的貿易財,壯大臺商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位置。

更重要的是,40年來,兩岸通過產經、文化、教育及婚姻親緣等方方面面建構起來的種種新聯繫,不但撫平了國共內戰的傷痕和仇恨,消融了冷戰堆疊出的懷疑與誤解,使兩岸社會的相互理解、相互參與達到新高。由民間推動實現的歷史潮流,更促使兩岸主政者的決策理性化、人性化。

推動兩岸關係撥亂反正、再次凝聚向前向好的動能,只有靠守住交流不能斷這條底線,對大陸和國際社會釋放出:臺灣許多人珍惜兩岸互動往來的成果、堅持和解、拒絕走向戰爭的信號。

傳遞拒絕走向戰爭信號

賴政府執政10余月來,配合美方倡言的「豪豬戰略」,認準唯有升高軍事威攝、使大陸對發動戰爭慎之再慎纔是保臺之道。但硬幣的另一面,如果民進黨放手讓兩岸民間恢復自然、和諧的往來,重啓善意的交流,兩岸商人、親屬、同儕、觀光客再次交織於彼岸,豈不是對和平更大的保障?

再者,不論對北京或華府,臺灣問題只是中美關係的一環。只要中美關係大局未決裂或攤牌,任何一方貿然點燃戰火的機率都微乎其微。川普再次上臺以來,多次公開表示無意與中國打仗,對儘早實現「川習會」抱持期待。川普第二任期對華總體方針和對臺政策尚在醞釀中,還須經這場峰會來錨定。當此之際,臺灣民間大可不必因擔憂戰火迫近,就放棄、斷絕對大陸的交流。

對執政者來說,固然可舉出各類國安案件或產業機敏案件,佐證收緊交流的合理性。但判斷好本末,分清主流圖像和少數事態,把握好「維和」、「備戰」兩種信號的平衡,不偏廢任何一端,讓超過半世紀的安全繁榮維繫不墜,纔是贏得民心的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