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打造兩岸機器人合作空間
社評
大陸宇樹科技機器人在春晚表演扭秧歌、夸父機器記者採訪深圳兩會、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多機協同作業,大陸機器人新應用層出不窮。無獨有偶,臺灣機器人概念股自去年起,在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輝達CEO黃仁勳和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力捧下後勢看好。人形機器人產業崛起,兩岸皆積極佈局。
臺技術優勢 陸市場龐大
黃仁勳曾表示,機器人將帶動AI技術新一波發展浪潮。業界認爲2025年將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2026年迎來商業化應用爆發。全球人形機器人研發主要分佈在美國、大陸、日本、韓國。業界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產量將達到140萬臺,市場規模約380億美元。
大陸無疑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亦是技術創新策源地。摩根士丹利日前發佈全球人形機器人百強榜單,大陸企業佔比超過1/3。大陸人形機器人研發有成,主要在官方政策與資本市場的支持。近兩年大陸工信部等部門發佈多項人形機器人發展相關政策,從頂層設計予以支持,資本的加持作用也不可小覷。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大陸人形機器人融資總額超70億人民幣。一些地方政府陸續設立「耐心資本」推動產業發展,深圳市設立100億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業基金。加上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快速成長的AI技術和大量專業人才投入,大陸機器人產業優勢突出。
臺灣在機器人產業方面亦不乏優勢。一是擁有精密機械的先進製造能力,在一些關鍵零組件的製造上有技術積累;二是有優勢晶片產業奠定的算力基礎;三是資通訊產業技術領先,可爲機器人提供軟體支援。
臺灣企業早已積極佈局,盟立旗下子公司盟英成功量產高精度的諧波減速機,爲人形機器人核心零件之一,直接影響機器人的運動精度和穩定性;鴻海聚焦使用輝達軟硬體生態系統開發與量產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龐大且技術先進,需要多企業發揮集體優勢,兩岸在部分領域應可優勢互補。臺灣在關鍵零組件上有技術優勢,大陸擁有龐大市場、豐富應用場景和降低成本量產能力。事實上,雙方已有一定的合作基礎。大陸科達利公司2024年與臺灣盟立與盟英公司成立深圳市科盟創新機器人公司,展開聯合研發,共同拓展全球市場。
政策釋紅利 登陸搭橋樑
兩岸機器人相關業界一直保持交流。2014年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臺灣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在兩岸輪流舉辦兩岸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交流活動,並完成多個專案簽約。2020年臺灣人工智慧發展協會與廈門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廈門市科技交流中心共建海峽智慧科技研究院,爲臺灣人工智慧產業人才、技術資源登陸搭建橋樑。
中美「龍鷹之爭」進入深水區,科技博弈日趨激烈。臺灣科技產業界如何在新情勢下最大化發展空間,值得深思。輝達有意引進臺企加入美國人形機器人供應鏈,對臺灣產業發展固然是利多,但不可輕易放棄大陸市場,顧此失彼受損的還是臺灣利益。
兩岸機器人產業應探索更多合作方式。譬如在機器人核心技術、關鍵零組件等,兩岸企業可以探索聯合研發的可能性;兩岸大學和企業可以擬訂人才培養長期合作計劃,或舉辦機器人競賽吸引兩岸青年同臺競技;業界可建立長期合作機制,舉辦兩岸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產業定期交流活動,推動專案對接、共同標準制定等工作。
企業應遵守法律規範,但政府也無需對兩岸產業合作過度管制,這隻會抑制產業的發展空間,對經濟不利,何況美國僅對大陸部分科技產業制訂管制規範,仍留下許多合作的空間。希望北京端出更多政策牛肉,鼓勵相關臺企赴陸投資合作。大陸高科技應用不斷傳出令人驚豔的創新成果,面對大陸新的市場紅利、制度紅利及開放紅利,臺企不可錯失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