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統一搬上臺面 兩岸有想像空間

旺報社評

賴清德總統接受時事評論網紅「敏迪選讀」專訪時,以公司併購比喻兩岸統一,他認爲中國是較大公司,臺灣是較小公司,「如果說你要並我的公司,你要提條件,對吧,不是臺灣來提條件,讓你說要或不要。」賴總統這段談話,將臺灣朝野長期隱晦的統一問題搬上臺面,將帶動社會的關注與討論,這對陷入僵持、危機四伏的兩岸關係而言,應是正面因素,值得肯定。

正面解讀賴總統訊號

賴清德就職總統以來,其兩岸論述經常引來兩極化的解讀。去年雙十國慶,他以「祖國論」爲出發,表態接受中華民國113年的歷史脈絡與現狀,暗示放棄法理臺獨,卻引來把中華民國從一中憲法的框架「嫁接至一中一臺的兩國論」質疑。

其從政初期強硬的臺獨立場、鮮明的好惡、敵我性格,讓人印象極深刻,但他在進入中央體系後,自我修正爲「務實的臺獨工作者」,欲以「務實」修正外界對他的認知,就任總統後,對兩岸關係的表述,格外突出臺灣主權屬於臺灣,兩岸主權互不隸屬的堅定立場,但最近一段時間,明顯希望凸顯柔軟的一面。

但他的表述充滿跳躍性與兩面性,讓人不易定性。但若把他最近柔軟的一面,放在國際政治格局下觀察,就會有不同的體會。隨着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其「美國優先」的保護主義,不僅削弱與盟友的關係,對臺海局勢的威嚇力亦逐步流失。隨着國際大格局的變動,賴清德對兩岸關係的發言隨之出現「不同於以往」的訊號。

首先,《日本經濟新聞》5月13日刊出賴清德專訪,提到臺灣不必然在美國與中國之間做選擇,而是在決定國家體制,「其實是一個價值的選擇,而不是國家兩強之間的選擇」;他希望大陸能關注到臺灣的善意,「我們沒有放棄」。

所謂臺灣追求的是價值與體制,雖迴避兩岸是否爲兩國之爭的核心問題,卻暗示他站在中華民國憲政框架內,接受兩岸爲制度分治的現狀。更具深意的是,他在520就職週年前夕接受「敏迪選讀」專訪,以公司併購爲喻,要求大陸提條件,甚至被主持人問到是否願意和北京談判時,明確表態只要對等、尊嚴,願意和大陸談判,談判「不必然就一定要接受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應該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兩岸政策須有所轉圜

民進黨《臺獨黨綱》揭示,「我們的基本主張: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依照臺灣主權現實獨立建國,制定新憲」。如今,國際情勢轉變,賴清德以「大公司並小公司」比喻兩岸關係,意味民進黨政府不再將「統一」視爲禁忌,願意在具體條件下進行對話、協商、談判。

無論他的發言是隨興所至,轉身就忘,或代表民進黨將統一視爲有條件、可協商的方向,但他這席談話,不但突破了臺灣朝野對「統一」二字的抗拒,有機會開啓臺灣往具彈性、有想像空間的方向發展。首先,創立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就必須思考,如何因應此一新情勢,還要爲反對而反對嗎?

不可諱言的是,民進黨政府之所以會跳脫「逢統必反」的僵固意識形態,與美中日內瓦高層會談後,川普在白宮記者會表示「我認爲這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乃至於川普日前訪問中東,跳過以色列直接與沙烏地阿拉伯、卡達、伊朗交涉,甚至與以色列死對頭葉門武裝組織「青年運動」秘密談判,達成停火協議,在在凸顯其「爲了利益,老友可以拋」的交易型外交。

因此,當美中針對關稅完成初步協商,川普一再預告將與習近平通電話,臺灣是否會被交易,成爲全球關注的熱點議題,臺灣「疑美論」大幅提高,形成賴政府「兩岸政策必須有所轉圜」的壓力。

兩岸關係的未來,若如同賴清德所言,可朝「企業併購」方向發展,那麼,臺灣要思考的是,如何善用壓力與談判策略,雙管齊下引導對方提出最符合臺灣利益的條件。但有一個前提,若綠紅之間連最基本的對話都做不到,一切都是空談。

對話需要雙方有意願,賴清德若能依據憲法,論述兩岸文化一體、利益一體、都是Chinese,人民要過好日子,將爲兩岸關係帶來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