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口堰塞湖降挖艱難 怪手每走一米就有石頭掉落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17日因燕子口邊坡大規模崩塌形成堰塞湖,目前蓄水量約175萬噸,且湖水持續從公路溢流及壩底滲流。(民衆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17日因燕子口邊坡大規模崩塌形成堰塞湖,目前蓄水量約175萬噸,因湖水持續從公路溢流及壩底滲流,水位距壩頂還有4.8公尺未溢流。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表示,預計採降挖方式讓水從壩頂溢流,現在機具剩下10公尺就可到達,不過因邊坡持續落石,「怪手每走一公尺就有石頭掉落」,爲顧及人員安全,還需要一些時間,最快3到4天、最慢1周才能看到成效。

花蓮分署長黃羣策指出,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昨天經成大團隊利用最新的地形模型資料計算,發現整體壩高約270公尺,總蓄水量約230萬噸,目前則是175萬噸,因湖水從靳珩隧道持續溢流,同時也有部分從壩底滲流,水量有持續變少,水位也沒有上升,仍距壩頂約4.8公尺。

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中)今天說明蓮太魯閣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的現況。(羅亦晽攝)

他說,目前希望透過機具到壩頂,採降挖方式處理,雖然怪手目前離壩頂剩下10公尺,但左側邊坡環境糟糕,持續有落石產生,「怪手還沒有前進1公尺就開始掉石頭」,因此現在必須要先做刷坡工作才能到達壩頂,仍需要一些時間。

黃羣策表示,目標是希望能降挖4.8公尺,讓湖水能溢流出來,且經昨天計算髮現蓄水量變低,可能影響的範圍也預估剩下下游富世村民樂部落、部分可樂部落、臺電東部立霧機組、崇德盈農場等,已提供鄉公所因應做預防性撤離。

由於堰塞湖壩底滲流水勢愈來愈大,外界憂心堰塞湖是否會自下方崩塌,衝擊下游鐵公路,黃羣策說,滲流確實有變大,不過因爲崩塌組成主要是大理石,破壞時間真的無法估算,可能滲流過大產生管涌現象從下方開始破壞壩體,也有可能水從壩頂溢流後也讓壩體受到破壞,「時間真的無法估算」,但目前估計溢流潰決後,因下游鐵公路橋面距溪底超過10公尺,應不會受到影響。

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則補充說明,目前林保署等單位的機具正等待周邊環境穩定,纔會前進到壩頂降挖讓水溢流,時間最快3、4天,最慢一週就會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