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燕子口堰塞湖可立刻開挖馬太鞍溪卻束手無策 林保署一張空拍圖秒懂
燕子口堰塞湖(圖下)就位在臺8線旁,人車可快速抵達,然而馬太鞍溪堰塞湖(圖上)位在1000公尺深山的山谷,沒有路可抵達,只能人員徒步前進,且須耗時至少5天。(圖/林保署臉書)
林保署表示,兩個堰塞湖規模完全不同,總體機來說燕子口堰塞湖僅有馬太鞍溪的0.2%。(圖/林保署臉書)
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17日晚間溢流,並在今天(18日)凌晨流入靳珩隧道,導致隧道一度滅頂,隧道外橋樑也變成瀑布,所幸目前並未傳出災情,林保署表示,勘驗後目前已調度大型機具到現場,準備開挖疏洪,但馬太鞍溪堰塞湖爲何不能比照辦理?林保署貼出一張空拍對比圖讓人秒懂。
林保署在臉書發文,表示18日白天,溢流的水已從臺8線靳珩隧道東口溢流再流回立霧溪主河道。因此會同施工廠商循中橫公路進入現場,評估啓動壩體降挖及導流減災作業,並由成功大學堰塞湖防災團隊及陽明交大團隊於現場共同進行進一步測量與監測,目前水勢、壩體結構尚無明顯變化。
林保署表示,馬太鞍溪壩頂土質鬆軟,直升機降落還發生車輪下陷情況,非常危險。(圖/林保署臉書)
對於大家關心,爲何燕子口堰塞湖可迅速評估展開降挖、導流工程,馬太鞍溪卻無法比照辦理,因爲這兩者在交通可達性、壩體規模、地理環境及施工條件上天差地遠,並貼出空拍對比圖。透過圖片看到,燕子口堰塞湖就位在臺8線燕子口步道旁,人車皆可快速抵達。然而馬太鞍溪堰塞湖位於1000公尺高山的山谷,除了直升機,沒有道路可以抵達,只能人員耗時至少5天徒步前進,且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頂土質鬆軟,直升機降落還出現機輪下陷情形,相當危險。
此外,兩者規模也天差地遠,燕子口壩體高度僅有54公尺,土砂體積40萬立方公尺,蓄水量270萬噸,對比馬太鞍溪的壩體高度200公尺,壩體土石體積2億立方公尺與蓄水量9100萬噸,前者只有後者的0.2%。
林保署表示,燕子口堰塞湖水位上升快速,蓄滿前就會沿着步道溢流,施工風險高,所以評估後,改由從壩體下方進場施工降挖。
考量到燕子口堰塞湖水位上升快速,決定從下方施工降挖。(圖/林保署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