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署: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體兩側邊坡不穩 暴雨崩滑機率高

農業部林保署長林華慶今天說明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情況。圖/行政院提供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農業部林保署二度實地勘查發現,堰塞湖湖水持續溢流,壩體邊坡仍不穩定,兩側邊坡暴雨崩滑機率高;後續將強化監測及緊戒,也擬開設溪牀便道,評估可否針對壩體進行降挖與穩定工程,並施作河道土砂清疏及防砂工程。

林保署指出,今天上午由無人機觀測,目前天然壩體及水流無異狀,湖水從溢流口穩定流出,湖區面積12.6公頃,蓄水量585萬噸,溢流潰決後水位高程已下降119公尺,溢流口下刷速率趨緩,10月1日至8日蓄水量無明顯變化,約爲原來量體的6.4%。

林保署指出,根據近期觀測與模型分析結果顯示,目前整體壩體結構發生全面性破壞的可能性低。然而,溢流河道兩側邊坡,由於坡度高陡、地質鬆軟,在遭遇豪大雨或地震時,發生局部崩滑的可能性仍高。

爲降低堰塞湖對下游地區的潛在威脅,林保署說,現已持續運用衛星影像、空拍與即時監視等多元科技手段,監測壩體邊坡與水位變化。一旦發現異常,將依警戒機制第一時間透過羣組、傳真、細胞簡訊、村裡廣播等多元管道通報;若遇地震或水位上升等緊急情況,花蓮縣政府,將利用警報臺發佈海嘯警報,提醒警戒範圍民衆快速撤離。

除加強壩體邊坡監測預警,林保署續指,現已積極規劃評估,並嘗試在汛期結束後,於馬太鞍溪北岸緩坡處做爲開設溪牀便道起點,近日將利用溪水趨緩時機,派遣施工機具沿溪牀上溯,評估開設便道所需機具與時間。若能開設至壩體下方,將評估非汛期針對壩體進行降挖與穩定工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