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堰塞湖汛期難施工 下游努力疏濬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滾滾泥水淹進光復市區造成嚴重災情,由於市區停水民衆只能利用水車取水。(範揚光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重大傷亡,外界質疑防範不周。農業部24日說明,堰塞湖位處偏遠山區,無路可通,曾派員耗時9天來回,仍無法到達湖區。施作防減災工程考量時程與人員安全,於汛期期間無法進行,故採疏濬、監測方式,掌握溢流時對下游的影響,畫設警戒區疏散撤離因應。

農業部林保署組長劉忠憲說明,今年7月26日透過衛星影像發現該堰塞湖,經震動感測研判於7月21日發生大規模崩塌而形成。7月26日林保署啓動相關調查、監測工作,因堰塞湖位處偏遠山區,沒有道路可到達,曾經派特遣人員總共花了9天來回,也無法進到堰塞湖的湖區。

劉忠憲表示,評估施作防減災工程方案,包括運送挖土機或組裝虹吸管,都必須走河道然後開挖施工便道,才能上到湖區,預估便道施工時間就要3個月以上,由於處於汛期,此時從河道進到壩體施工,人員安全是很大的問題,把機具及材料運進壩體也要3個月以上時間。

另個方案則是把壩體炸開,但壩體的土方體積約有2億立方公尺,要把壩體炸出缺口非常困難,且在炸壩體過程中,會造成壩體的擾動,可能會發生大規模崩塌,所以也不可行。

劉忠憲說,上述方案均不可行,因此對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因應對策,主要是以調查監測的方式,掌握溢流時對下游的影響,畫設出警戒區,然後進行疏散、撤離或避難的作業。各單位都已配合在各自的下游河段努力疏濬,原先預定在9月底疏濬60萬噸,都在積極進行;另就是再加高或補強堤防,相關單位也都努力辦理。

目前國有林地有兩座堰塞湖,除馬太鞍溪外,另一處在新竹泰崗溪,蓄水量4萬多立方公尺,對下游影響輕微,民衆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