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溢流「垂直避難」引討論 內政部:非新創避難方法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災區一片泥濘堆積大量污泥。(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陳家祥/臺北報導

花蓮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災情,居民疏散撤離也成爲關注焦點。針對「垂直撤離」問題,內政部今(1日)表示,垂直避難並非因應本次溢流新創的避難方法,花蓮縣107年水災危險潛勢地區保全計劃就有提及;內政部說,已一再強調需先確認居家穩固安全(如鋼筋混凝土)、有二樓以上,又不在水岸邊,纔可於災難時往二樓以上暫時垂直避難。

內政部指出,爲因應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溢流,農業部經邀集多次專家會議討論,評估影響範圍並劃定區域,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部水災災害防救業務計劃及花蓮縣水災保全計劃中有關水災之避難原則,民衆可採取「依親」、「至避難收容處所」及「至高處垂直避難」等方式。

內政部說明,垂直避難並非本次因應溢流新創之避難方法,且已一再強調需先確認居家穩固安全(如鋼筋混凝土)、有二樓以上,又不在水岸邊,纔可於災難時往二樓以上暫時垂直避難。

內政部進一步指出,花蓮縣107年水災危險潛勢地區保全計劃中(第9頁)即提有「疏散撤離係指居民自住處平面疏散撤離至指定安全避難所、親友家,或垂直疏散至自家或同樓層 2 樓以上之安全處所」之垂直避難方法。

內政部強調,目前仍在救災期間,一切以救災復原爲重,且該次與農業部、花蓮縣政府及臺大、陽交大學者所開之會議,始終堅持以「保全人民生命安全」爲最高原則作疏散範圍劃定之考量,盼勿對過程斷章取義,誤導社會大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