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噴塌堰塞湖
(圖/國會頻道)
花蓮堰塞湖崩塌災情仍在拚復原,中央和地方政府卻持續互推責任,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與行政院長卓榮泰7日在立法院總質詢爲責任歸屬脣槍舌戰。平心而論,這次災情,中央和地方都有未盡到的責任和疏失,雙方都該自我檢討並亟思如何補救,以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因颱風的超大豪雨導致崩塌,大量洪水、泥沙沖斷馬太鞍溪橋和周邊堤防,光復鄉瞬間涌入大量泥水,造成多人傷亡和財產損失。災情所以會如此嚴重,一如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所言是「我們對堰塞湖太陌生了」。
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儘管強調已事前預警和撤離,卻都不得不承認,並未料到會有如此嚴重狀況。這點從事發後中央發佈的新聞稿仍用「堰塞湖溢流」即可說明,也難怪地方政府和居民在撤離時,無法警覺到泥水會像海嘯般瞬間涌入。
過去花蓮天災主要是颱風、土石流和地震,當地人對於這些天災也都有心理準備和疏散經驗,現有撤離模式也是以此爲主。此次災情,中央強調事前已提出預警,歸咎地方撤離速度不夠快、不夠確實;地方則指控中央下令可「垂直撤離」、「頂多家門口淹一下」,原因就在於對堰塞湖崩塌大家少有經驗,也從未模擬和演練過疏散模式。
堰塞湖並非是花蓮個別縣市的問題,面對極端氣候,鄰近山區的縣市未來都可能面臨同樣狀況。中央和地方,除了儘速搶修堤防、拚復原、防疫病之外,如何處理堰塞湖?如何設計撤離模式?如何建置簡訊外的警報系統?該自我檢討和該做的事情都很多,就別再互噴口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