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會否再釀災?李鴻源:管湧風險已解 無立即風險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吉鬆攝影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內政部消防署今天舉行閉門研討會。與會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會前受訪表示,過去曾憂心「管涌現象」會造成二次災情,但目前觀察到堰塞湖水量慢慢減少中,除非有颱風再來,應該沒有立即風險。內政部長劉世芳說,目前堰塞湖約有610萬噸的水和泥沙,密切關注下次颱風、地震是否引發相關效應
「馬太鞍溪堰塞湖防災對策—從緊急應變到中長期治理的整合規劃研討會」上午登場,今天也是災後第6天。李鴻源透露,這場會議早在臺風前就已安排,原先要討論計算結果、堰塞湖處理,沒想到堰塞湖垮了,今天可能會討論後續處理與善後,屬技術性討論,不牽扯政治議題。他說,堰塞湖跨掉是因颱風所致,但颱風何時來難以預測,完全無法掌控。
針對壩體監測,李鴻源表示,主壩已經垮了,水從集水區進來後,仍會累積水量,當前除非颱風再來,不然累積水量就是600萬噸,並慢慢減少當中,這是比較好的signal(訊號),趕快讓災區善後、讓災民好好生活,「要注意,但也不要恐慌過度」。
李鴻源日前曾示警要提防「管涌現象」(指從堰塞湖積水從內壁向壁體侵蝕到洞穿,成爲自然形成的泄流口)二次釀災,李鴻源今天表示,「管涌現象應該沒有了」,目前看來是朝好的方向,慢慢滲流當中,不太會有立即危險,這是好的現象。
劉世芳說,目前堰塞湖約有610萬噸的水和泥沙,下次颱風、地震或氣候變遷因素,是否引發相關效應,將請教專家學者意見,讓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評估未來處理時有科學證據。
至於未來是否訂出堰塞湖處理SOP?劉世芳說,每個堰塞湖狀況不同,而堰塞湖主政機關是農業部,她是站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立場,也感謝李鴻源團隊,即時提供最好的應變基礎。
臺大土木工程系教授遊景雲也提到,現在比較擔心一般河川溢淹,光復堤防目前是衝回的狀況,部分河水會往市區,如何避免干擾救災、復舊工作,可能是比較需要注意的重點,會提出見解給政府部會參考,去做預警操作。
此外,針對未來再度發生嚴重潰堤,應該發細胞簡訊還是海嘯鈴,李鴻源舉泄洪爲例,過去水利署有一套警報廣播機制,對堰塞湖經驗較少,到底誰發警報,恐怕都沒有弄清楚,他希望政府能把整個機制弄清楚。
身兼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的內政部長劉世芳,今天上午出席「馬太鞍溪堰塞湖防災對策—從緊急應變到中長期治理的整合規劃研討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