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如何處理?李鴻源:目前只能預警、疏散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水利專家、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表示,面對堰塞湖目前唯一方法就是預警、疏散,兩週前內政部長劉世芳曾打給他,請他找專家預測,最後根據模擬,疏散七、八千人,不然災情恐怕比大家想得嚴重。
另有學者指出,堰塞湖主要是自然力量產生,事前很難預防,只能事中防控,事後儘可能降低災損。
李鴻源表示,劉世芳兩週前曾打給他,請他幫忙找專家預測,找來水利、地質專家監測模擬到哪個水位有可能潰壩。此外,團隊也預測,潰壩後洪峰在什麼時間會到何處、下游河川提防哪裡有破口、會淹到那些村落等,兩、三天前便模擬完,且根據模擬紀錄,疏散七、八千人,若當初沒有疏散七、八千人,災情恐怕會比大家想得更嚴重,這次可說是學者與政府合作的成功案例。
李鴻源說,臺灣處理堰塞湖經驗不多,且堰塞湖結構不如水壩,土壩隨時會滲水、透水,何時垮無人知,不能用爆破或隨便開挖溢洪道,若壩體垮下來對施工人員非常危險;這次專家監測並計算出淹水深度與範圍,但學界仍無法像水庫那般精準掌控,只能說臺灣未來一定會再發生,「目前唯一方法就是預警、疏散」。
專長之一爲災害防救的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左宜恩說,以堰塞湖位置,事前在湖邊進行工程或其他防洪措施難度太高,缺乏經濟效益,且堰塞湖主要是自然力量產生,事前很難預防,只能事中防控,事後儘可能降低災損。
左宜恩也指出,有居民未即時配合縣府疏散,造成嚴重損失,他認爲應思考是否能更早、強力地疏散居民,透過預防措施降低未來再次發生嚴重災害。
國立東華大學受委託進行的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其中專家整體研判要點中,彰師地理系主任陳毅青提出建言,指洪水溢流壩頂後,會開始下切堰塞壩形成缺口,讓水體快速排出,直到水流剪應力小於壩體材料強度。由於該壩體看起來多是由大理岩巨礫組成,可能還會維持一定高度,應小心溢流洪水是否破壞壩體基礎而產生潰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