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悅讀成長計劃|譚善英:讓《非暴力溝通》在小學課堂落地實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推出《教師悅讀成長計劃》欄目,展現我省教師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書香浸潤中不斷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良好風貌。該欄目向山東大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長期徵稿,徵稿郵箱爲qlwbyddx@126.com,文章內容需結合自身教育故事,講述一本好書帶給自己的成長啓迪。

文|臨沂市沂南縣湖頭鎮中心小學教師 譚善英

身爲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每日置身於充滿活力與挑戰的課堂,與孩子們一同探索文字的魅力。在這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教育絕非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心與心的交流。這個月的讀書機會,我接觸到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它讓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充滿愛的溝通方式在小學教育中的無限可能。

《非暴力溝通》強調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在小學課堂上,這四點有着極爲深刻的意義。就拿觀察來說,小學生活潑好動,課堂上難免會出現各種狀況。以往,我可能只是籠統地覺得課堂秩序不好,卻未曾仔細觀察到底是哪些具體行爲影響了教學。讀了這本書後,我開始有意識地去觀察,比如發現某個孩子總是在老師講解時和同桌交頭接耳,或是在課堂討論環節遊離於小組之外自顧自玩耍。這種精準的觀察,爲後續的溝通奠定了基礎。它讓我明白,不能因爲課堂上的小插曲就對整個班級或者某個孩子貼上負面標籤,而是要聚焦具體行爲,這樣纔能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感受,這一要素在小學教育中常常被忽視。

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有着豐富的情感體驗,然而我們往往更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和課堂表現,忽略了他們內心的感受。在閱讀課文時,孩子們對文章的情感共鳴可能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讀到感人的故事段落會眼眶泛紅,而有的孩子則可能因爲文章中的有趣情節笑得前仰後合。作爲老師,我們要敏銳地捕捉到這些感受,並給予尊重和迴應。當我們真正關注孩子們的感受時,他們會感受到被理解,從而更願意敞開心扉,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這不僅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更能培養他們細膩的情感感知能力,這對於語文素養的提升至關重要。

需要,每個孩子在語文學習中都有自己獨特的需要。

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閱讀指導,因爲他們渴望在文字的海洋中暢遊,卻不知如何選擇合適的書籍或者怎樣深入理解書中內容;有的孩子則需要更多的寫作練習機會,因爲他們有滿肚子的想法,迫不及待地想要通過文字表達出來。作爲老師,我們要善於發現這些需要。當我們滿足孩子們的學習需要時,他們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被認可,學習的動力也會大大增強。例如,對於那些對寫作有強烈需求的孩子,我們可以組織寫作興趣小組,提供更多的寫作素材和指導,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

請求,在與孩子們溝通時,明確的請求至關重要。

以往,我可能會對孩子們說“你們要認真學習”,但這樣的表述太過籠統,孩子們並不清楚具體該怎麼做。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後,我會嘗試提出更明確的請求,比如 “請大家在接下來的十分鐘內,認真閱讀這篇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春天景色的句子,並圈畫出來”。這樣清晰的請求,讓孩子們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什麼,能夠更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而且,在提出請求時,我們要注意語氣和方式,用尊重和鼓勵的態度去引導孩子們,而不是命令式的口吻。

在小學教育中,運用《非暴力溝通》的理念,能夠構建更加和諧、積極的師生關係。當我們以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的方式與孩子們溝通時,他們會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和尊重,從而更願意信任老師,聽從老師的教導。這種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們能夠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學習也會變得更加輕鬆愉快。

《非暴力溝通》爲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教育境界的大門。在小學教學中,通過運用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四個要素,能夠更好地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效果。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運用這種充滿愛的溝通方式,就一定能爲孩子們的成長鋪就一條充滿陽光的道路,讓他們在學習中收穫知識的同時,也能收穫溫暖、自信和成長。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