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悅讀成長計劃|張娟:教育當有力量與溫度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張曉文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徵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徵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山東省曹縣第一中學教師 張娟

高三老師的六月,可謂是“多事之夏”。緊張忐忑連軸轉的備考,一場接一場的監考,煎熬地期待成績......身心俱疲時,唯有讀書,可暫得喘息。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在疲憊炎熱的季節,帶給了我慰藉。李老師以他的勇氣和真誠,在我面前樹立起一個真正教育者的靈魂形象——這形象不是神聖的雕塑,而是活生生的、帶着體溫與脈搏的人。他用行動告訴我:教育,原來可以如此有力量,又如此有溫度。

淚溼書頁的共鳴:教育應守護童年無瑕

我最想記錄在前的,是我閱讀時的一個細節。

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我閱讀了第一章: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感動於文字的美好,我打開手機錄音,記錄下自己的聲音。書中第21頁,李老師提出自己的觀點:教育,應該把童年還給童年。不知爲何,看到這裡,我已淚溼眼眶,聲音哽咽。而這一頁的故事,更是讓我淚流滿面,幾不能發聲。

“孩子晶瑩的眼睛不應過早地蒙上邪惡的陰影,孩子幼小的心靈不應該過早地承受沉重的災難。儘可能維持孩子無瑕的精神空間,讓他對這個世界儘可能保持一份美好的期待,讓他的蹣跚起步的人生多一些美麗的浪漫——這便是身陷絕境的父親在告別世界之前獻給孩子的禮物,這就是我從他最後向孩子扮出的那張滑稽鬼臉上讀到的人情、人道和人性!”

我感動於父愛的偉大,更是觸動於李老師的深沉而又博大的教育情懷!雖然錄音裡盡是我的嗚咽聲,但我還是保留了下來。我希望這份音頻能幫我永記那一刻我靈魂的悸動!

講臺鞠躬的勇氣:尊嚴生於坦誠認錯

李老師在書中寫過一個讓我鼻尖發酸的場景:他曾因誤解將學生小偉的作文本摔在地上,那句“你這水平永遠寫不出好文章”像冰錐扎進孩子眼裡。當他次日在晨讀課上看到小偉紅腫的眼眶,突然想起自己當學生時被老師羞辱的滋味。“我當時做了個現在都引以爲傲的動作——”他寫道,“我走到小偉課桌前,深深鞠了一躬。”

這個鞠躬讓我想起剛工作時的自己。那是在一次周測中,我看到張晴(出於尊重,此處爲化名)從同桌手裡匆忙接過一個東西。看到我的目光,她飛快地紅了臉,低下頭,再不敢看我。我頓時怒髮衝冠,“看起來挺老實的同學,至於不?”我出聲挖苦。本來在做題的學生們,都擡頭四看。張晴臉更紅了,趴在了桌子上,一直到考試結束都未擡頭。

後來,班長找到我,告訴我張晴只是向同桌借了塊橡皮!事後,我找到張晴,給她道了歉,並在以後的學習中給予她更多的關注。但其實,我一直都很愧疚。我知道我該當着所有同學的面,像挖苦她時一樣大聲地給她道歉!現在想來,那時的我缺的不是承認錯誤的能力,而是打碎"權威濾鏡"的勇氣。李老師在書裡說:“老師的尊嚴不該靠強權維繫,而要靠犯錯時的坦誠來澆築。”可惜,我當時太顧及自己所謂的“面子”了!

這種坦誠的勇氣的本質,是把“師道尊嚴”從神壇上請下來,放進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土壤裡。當我們敢於在學生面前暴露自己的不完美,並坦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我們才更能樹立我們的威信!就像李老師在書中寫的:“教育者的勇氣不是永不犯錯,而是犯錯時能像孩子一樣誠實。”

穿透功利的真誠:赤子之心照亮教育路

與勇氣互爲表裡、相得益彰的,是李鎮西老師那浸潤骨髓的“真誠”。他的真誠首先是對事業的赤誠。教育於他絕非謀生的職業,而是神聖的事業。他滿懷熱忱地投入其中,探索教法,創新模式,只因內心那份對教育深沉的愛戀與神聖的信仰。這份“真”,如同不滅的火焰,不僅照亮了他自己的教育之路,也爲無數後來者指明方向。

這份真誠,更如春雨般灑向他深愛的學生們。他視學生爲獨特的生命個體,而非待填充的容器或需打磨的器物。他俯下身來,真正傾聽他們的聲音,理解他們的喜怒。書中那些他與學生平等對話、細心體察學生情緒的片段,無不閃耀着“真”的光輝。尤其令人動容的是,他珍藏着學生當年寫給他的批評信,視若珍寶——這無聲的行動本身,便是對“真誠”二字最有力的詮釋:唯有真正尊重學生獨立人格的教師,才能如此珍視這些逆耳忠言,並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李老師的真誠,最終也指向了自己。他不粉飾,不矯情,不迴避內心的脆弱與侷限。他敢於在書中展露自己的猶豫、疲憊乃至脆弱,如實地呈現一名教育者在理想與現實夾縫中的真實掙扎。這種對自我本真的忠實,使得他的教育實踐與文字充滿了一種打動人心的生命質感。他讓我們明白,最好的老師並非沒有陰影,而是能在陽光下坦蕩行走,在陰影中亦不迷失方向。

李老師以自身的行動詮釋:教育並非教師單方面向學生輸出知識或塑造品格,而是一場師生相互砥礪、共同奔赴真理的生命旅程。李老師以他心靈的坦蕩與人格的完整,爲我們展現了一種教育境界——教育者的力量與溫度,並非源於外部的權威光環,而是深深紮根於內心那片“真”與“勇”的土壤。他那些直面錯誤時的坦然,對事業傾注的熱忱,對學生視如己出的深情,以及忠實於自我的勇氣,共同構築了一個可感、可親、可信的教育者形象。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