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悅讀成長計劃|趙富強:尋找課堂教育的“魂”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白應嬋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徵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徵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山東省曹縣普連集鎮中心小學教師 趙富強
前一段時間,一個微信好友給我推薦謝凡、姬向羣、崔若峰三位老師主編的《學與教:探索中國課堂核心智慧》(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一書,說這是《中小學管理》雜誌社爲慶祝創刊30週年而編輯出版的紀念文叢之一,都是當今中國一些知名校長和老師撰寫的,是一個個區域、學校蓬勃生長的行進歷程,對推動今天的課堂教育教學改革很有借鑑價值。翻開書,我被書中一個又一個的課改故事吸引,他們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教育人,與我們分享了在課程、教學、教研、評價、作業等學校管理方面的精彩改革案例。
書中印象最深的是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崔志鈺老師撰寫的《走向多元共治:“互聯網+課堂”的教學變革》,文章寫於2017年,而2020-2022年三年中,我國多個地區不少學校被迫讓學生離校,在家上網課。網課一開始,讓不少老師手忙腳亂,大家沒有這方面的教學經驗,不知道該如何把網課上好,不知道如何網上管理學生,很多老師都是邊學邊教,常常是晚上學習自己從未接觸過的內容,第二天就去教學生,學生學習效果自然沒有在學校課堂是好。如果大家都像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用超前的思維去接受新事物,未雨綢繆,一定就不會出現手忙腳亂的場景了。
讀了北京市第四中學趙宏偉老師的《走班分層教學,北京四中的基本經驗》,使我想到了我的弟弟,他小我12歲,平時愛搗鼓一些小玩意(如鐘錶、收音機等),拆了裝,裝再拆,學習成績一般。2005年高考時,只考了460多分,好學校考不上,爸爸就把他送到天津的一所職業學校。進入學校一年後,弟弟因爲想學程序編排,向爸爸提出買一臺電腦的要求。雖說弟弟上的學校爸爸不滿意,但對弟弟的這個要求,還是答應了,並且給他買了一個特別好的筆記本電腦,戴爾的,6000多元呢!可是,一年之後,他在2008年全國首屆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一舉奪得了數控專業的一等獎。一時間,學校要他留校,企業爭着聘任他,天津市教委保送他上一類本科院校……
他的成功出乎了所有教過他老師的意料,也出乎全家人及所有親友的意料,也讓我這個教師對一直堅守的優秀學生標準產生了質疑。其實,很多天才型人物,在牙牙學語期,在幼兒園時期,就已經被鎖死,很多天才還沒有機會顯示出他們的天分就已經永遠消失,而且雙方都對這一切無知無覺——然後我們以爲沒有天才。北京四中基於對學生在同一課程學習中現有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判斷,按照學生的單科學習能力,採用“走班分層”的形式進行分層教學,解決了學生差異發展問題的現實選擇和有效途徑,因爲學生對該科的興趣越濃厚、學習積極性越高,學生的思維越活躍,學習效果越好。學校爲個別學科特別優秀的學生形式營造了發展、成長的環境。
北京教育學院數學與科學教育學院劉春豔教授的《以“考改”促“課改”:透視北京市課程改革的整體趨勢》一文中,作者給我們介紹北京在近年來高考數學試卷命題人注重應用型,所出的題目呈現的情景是具體的、真實的:有學生日常生活的情景,有社會情景,有科學情景。
學生在解答過程中,首先要讀懂題意,其次要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和經驗,整個思維過程都是開放的。這不僅很好地考查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而且也考查了學生應用數學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還記得前幾年縣一中小升初有的考題是“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進入學校大門,你看到學校的校訓是什麼”。而浙大竺院新生選拔考試,常有“神題”出沒。繼“番茄炒雞蛋怎麼做”“溼麪條和乾麪條,哪種需要煮的時間更長?分別需要怎樣的火候?”“怎樣判斷雞蛋是否新鮮”等令人腦洞大開的“神題”,因爲這些來源於生活的“神題”,是應試氛圍下的一股清流,迎合了公衆對理想教育狀態的美好期盼。
在應試教育盛行的當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死讀書”現象卻大有成爲常態之勢。教師爲了讓學生考高分,不是讓他們讀、背,就是在題海中遨遊,導致有相當數量的中學生似乎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中。如何破解這種教育的窘境,既需要頂層設計大力推進,也離不開試題本身的變革。竺考中來源於生活的“神題”,學生們不可能從哪本書上“背”下來,關鍵在於平時的“實踐”和認真觀察,無疑具有很好的導向意義。
廣東省課改區中考試卷的考題更富有創意:從讀過的文學名著中推薦一位令自己感動的英雄人物,並模仿《感動中國2004》頒獎詞的形式,向同學們介紹這位英雄人物。這一命題把現實社會同虛擬世界中的英雄完美地聯繫在一起,潛移默化地對考生進行了一次人生觀、世界觀的薰陶和教育……
我曾經還看到過這樣的報道,在一些大城市,爺爺奶奶扛着工具到學校幫孫子、孫女打掃衛生,不知道現在還有沒。從小學到大學,在課本中很難看見稻、菽、麥、黍、稷,很難看見工人怎樣做工,農民怎樣種田,商品怎麼交換。近日新聞,嘉興一位30多歲的車主,居然不認識麥子,誤把麥田當成了長滿野草的荒地。爲體會一把駕駛越野車的刺激,他駛入麥田玩起了“速度和激情”,在麥田來回碾壓上百米,造成部分麥子受損,這就是勞動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不一樣的作業:“學習報告”》是山西省新絳中學寧致義校長寫的,他給我們介紹了他們學校從2008年開始進行課改,用帶有研究性的“學習報告”代替傳統的課後作業,學生的“學習報告”與學校推行的“半天授課制”緊密聯繫在一起,學生半天自主學習,寫出“學習報告”,然後根據“學習報告”,以組爲單位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這是落實陶行知先生提出並極力推廣的“爲教而學”的最好的學習方法,課堂展示正是實行“爲教而學”的有效途徑,而寫好“學習報告”是其重要的前提和基礎。這樣學生不在是當做知識的容器,而是每個學生都有可能成爲別人的老師。他們可以自由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以自己的方式解讀文本,參與文本的意義重建。學生就會把學習當做一個神聖的事業,因爲他們肩上有了崇高的使命——他們要去教會同伴。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習效果也非常好。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知道生活處處有語文,如果我們用心觀察,處處都能發現語文。
前幾天,在抖音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8歲的孩子子吃着某品牌瓜子,指着包裝帶上“粒大看的見”幾個字,對母親說:“這‘的'應該是雙人‘得’,字都寫錯了,這假的某品牌瓜子吧!”或許是母親回答不了孩子的問題,把視頻發了出來,引起了網友們對“的、地、得”使用的大討論,其實兩者都是對的,只是強調的側重點不同,這裡用"的"強調瓜子的"大",用"得"只能告知瓜子本身作爲物體客觀的"存在",在這裡用"的"更合適。從這個善於觀察、思考的孩子,我猜想他有一位睿智的老師,經常給學生布置觀察、思考的作業,學以致用。
總之,《學與教:探索中國課堂核心智慧》一書,把當下中國基礎教育管理研究和實踐領域中:那些最有影響力的面孔和那些最有朝氣的聲音帶給了大家,好似一個個閃亮的路標,指引着我們踏上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航程——尋找課堂教育的“魂”。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