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悅讀成長計劃|劉斌:讓語文課堂長出自由的翅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白應嬋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徵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徵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山東沂南縣湖頭鎮中心小學教師 劉斌
初讀《窗邊的小豆豆》,彷彿跟着小豆豆走進了那座廢棄電車改造的教室中,巴學園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溫柔反叛。小林宗作先生設計的電車教室、自選課程表、散步式學習,背後暗藏着對 “成長規律” 的深刻尊重 —— 教育不應是將孩子塑造成統一模樣的模具,而應是爲每個獨特靈魂提供陽光雨露的原野。
小林先生第一次見小豆豆,耐心聽她講了四個小時的話,哪怕話題天馬行空,也從未打斷。這讓我反思:語文課堂上,我們是否總在急於糾正語法錯誤,卻忽略了孩子語言裡藏着的童真與創造力?
巴學園接納了調皮的小豆豆、身體有缺陷的泰明,甚至允許孩子們在禮堂裡露營。這讓我意識到,語文學習中的 "出格" 表達,或許正是孩子獨特思維的體現。
於是我在想,我在執教教《我是什麼》一課時,小雨在造句練習裡寫 “閃電是天空在眨眼睛,雷聲是雲朵在唱歌”。有同學指出 “不對,科學課上說閃電是放電現象”。我沒有否定任何一方,而是說小雨用詩歌的語言描述了雷雨。這不就像小豆豆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嗎?我們可以在語文教學中既能學科學知識,也能保留這份想象力。而那些帶着稚氣卻充滿靈氣的句子,讓大家明白:語文不僅有標準答案,更有自由表達的天地。
小林先生對 “表達” 的態度更具啓示:他用四個小時傾聽小豆豆天馬行空的講述,從不打斷或評判。這揭示了語文教育的核心:語言的本質是心靈的流露,當教育者放下 “糾正欲”,耐心等待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梳理思想,文字便會生長出獨特的生命力。書中對 “尊重” 的詮釋遠超行爲層面,它是對個體精神獨立性的確認 —— 在語文課堂上,這意味着承認每個孩子對文本的理解都帶着個人印記,而教育的意義,正是守護這些印記不被標準化答案磨平。
小林先生帶學生在散步時學習地理和生物,在禮堂露營時理解星空。這種情境化學習,對語文教學同樣珍貴。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想借鑑這種方式,在講 “秋天”主題時,不再侷限於課本里的文字,而是帶孩子們到校園的花壇邊觀察:“摸一摸帶露水的小草,像小豆豆摸到的電車座椅嗎?聞一聞秋天豐收的味道,是不是比課文裡寫的更香甜?”
《窗邊的小豆豆》讀到一半,我愈發堅信:語文教育最美的模樣,是像小林先生那樣,用尊重做土壤,用包容做陽光,讓每個孩子的語言之花自由綻放。當我們放下 “標準答案”的執念,耐心傾聽那些不完美卻真誠的表達,語文課堂就會變成巴學園般的樂園 , 在這裡,孩子們不僅學會讀書寫字,更會愛上用語言表達自我,讓心靈在文字的滋養中,長成自己最美好的樣子。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作爲本次讀後感的結尾:“好的教育故事應該像蒲公英——種子本身輕盈,卻能借風勢紮根遠方。”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